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2)

时间:2021-08-31

  其次,我们来考察一下陶渊明的家庭环境,陶渊明是陶侃的后代,且陶家世代入仕。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茂,父亲逸都做过太守,而外祖父孟嘉则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生在这样的仕宦之家,他能没有为光宗耀祖而入仕的决心吗?但是,陶渊明又不是一个贪慕虚荣和富贵利禄的人。他在《命子》诗中颂扬他的曾祖说:“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又说他的父亲,“寄迹风云,冥兹愠喜。”他曾替外祖父作传说:“行不苛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敌。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从这些可知他的祖先亲戚,不少是胸怀广阔,品德高尚的人。从他对祖先的评价中,可看出这些祖先对陶渊明的影响之深,使陶渊明在入仕与隐逸的矛盾中的彷徨。

  第三,陶渊明年轻时所受教育也是两种矛盾思想。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是老庄玄谈思想。西汉以后,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文人所读书都是儒家典籍,思想上自然受儒家文化影响,他自己也曾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而儒家思想则要求人积极入仕,大济苍生。所以青年时期的陶渊明难免会有入仕从政的远大抱负。但是,老庄玄谈之风在当时的东晋又极为流行,而老庄思想则要求人过清静逍遥,自由旷达的生活。两种思想在青年陶渊明的脑中交战,他既想过清静旷达的生活,又想入仕从政。

  这一切原因使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树立了从政从文的双重志愿。

  我们再来看一下陶渊明归隐的性质。当时人们对“隐逸”的理解和运用,是十分混乱,甚至几近于滥的。大而言之,只要在野不仕,就可称为“隐”。有一种人把“隐”作为以后仕进的途径,即唐以后所称的“终南捷径”,他们先隐居山林,屈居委巷,等到时机一到,有人引荐,即作为仕进的途径或资本,这是一种假隐。其他的隐者有“大隐隐朝市,小隐隐陵薮。”大隐即朝隐,小隐即山林之隐藏。最早的“朝隐”者是汉代的东方朔,他认为身居朝廷也能“避世全身”,是“隐”中的高者,自此以后就认为朝市之隐比山林之隐更高一筹。陶渊明的“隐”基本属于山林之隐,但又完全不同于山林之隐。山林之隐者完全沉湎于山林之中,不问世事。而陶渊明则不同,他虽身居山林之中,却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一种“心隐”,不是“形隐”(身体处于山林之中)。陶渊明的这种归田之隐,实质上是陶渊明冲破世俗社会的精神枷锁和物质枷锁,追求内心调和和个性解放的“心隐”。所以陶渊明在官场碰钉后彻底地归田从文了,这种一种真正的心灵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