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地(图)-“秦汉桃源”(3)

时间:2021-08-31

  雪峰山东北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关于历史上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一直争论不休,而且,似乎地点越争越多,包括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等30多处,甚至不长桃树的北方某地也声称找到了“桃花源”。但《桃花源记》原型地也并无最后定论。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桃花源记》只是作者的一种梦幻追求,现实中并不存在“桃花源”。

  张贻明的说法虽然再次引来争论,但并不影响社会各界对“秦汉桃源”的关注。在2009年1月召开的湖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进长沙市委主委周秋光教授专门交了一份《关于挖掘湖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安化为核心的梅山文化旅游圈的建议》的提案。周秋光所指的梅山文化旅游圈就包含了张贻明所说的“秦汉桃源”等景点。

  周秋光在提案中说,梅山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概念。的确,据史料记载,地处雪峰山东北的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公元前202年,百越军事领袖梅鋗因攻秦助汉有功,而被刘邦封于梅山一带,并给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等特权。梅鋗对内实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给自足的政策,对外依赖梅山天险实行武装割据,从而确保了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在封建王朝的包围中延续了1200多年。1072年,宋神宗派大将章惇开梅山,该地区才重新受朝廷的管辖。因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许多学者将“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梅山地区称之为“封建王朝时代的桃花源”。

  而张贻明在证明黄桑坪就是《桃花源记》原型地中所说的“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也正是指的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发生在376年至396年的东晋太元年间,那个时候,梅山地区正处在没有赋税、没有徭役、没有王法的时代……本来就过着‘躬耕自资’生活的陶渊明在听到武陵‘渔人’的故事后,将之写成《桃花源记》一文就不足为怪了。”

  “桃花源”里人对误入的武陵“渔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据梅山地区的那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人对武陵“渔人”的“自云”似乎得到了开解。但方圆1200多平方公里的梅山地区是否还存在第二个类似于黄桑坪一样的村子?张贻明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的方法是否正确?这些问题都需要等待有识之士来“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