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天空的日和月(7)

时间:2021-08-31

  但关于李白的故事,众说纷纭,有的说李白在流放途中已死。杜甫到了秦州,那里就是李白的祖籍之地,他写下《梦李白》二首。第一首诗其实杜甫是根据传说以为李白已葬身江河湖海,写与李白之魂在梦中相见的情景,但是他还是将信将疑,在梦中有所质问:“今君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身在罗网,魂魄如何长了羽翼,能飞来见我?在第二首诗中,他为李白的处境愤愤不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到了759年的深秋,可能杜甫已听说李白遇赦生还,但一直未接到李白的音信,他写下著名的《天末怀李白》。后来杜甫为生计去了四川,李白的消息开始不断传到杜甫的耳朵里。此时的李白万念俱灰,流落至安徽当涂一带,靠装疯卖傻躲过肃宗王朝的迫害。杜甫的日子也是难上加难。他写下《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能在当时世俗社会的眼中,李白成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而此时的杜甫,之所以能够如此宽容和悲悯,是因为他将功名利禄和世俗社会看得淡然多了,同时儒家仁爱思想一直是他坚持不变的内心圭臬,所以他能够深刻地理解天才诗人李白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诗圣杜甫所具有的仁爱、恻隐之心,并没有随着他人生的落寞而消失,相反在他晚年,于成都浣花溪边写下的诗歌中表现得更为具体和感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真正安如山的是诗人济世的责任与良心,就像风雨中巍然的大山。

  盛极一时的唐朝最终彻底抛弃了诗人李白和杜甫,让李白和杜甫在迫不得已的困苦中挣扎,但恰恰是这样大起大落的生活,又成就了李白诗歌的飘逸和杜甫诗歌的沉郁。这可能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又一次说明。恰如韩愈的感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