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赏析

时间:2021-08-31

  苏轼是宋代杰出词人之一,他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文化大交融的当今世界,诗歌翻译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到诗歌翻译的指导性原则也显得格外重要。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赏析

  一、“三美”原则

  许渊冲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他早在1979年提出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三化,三之”。其中”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本文主要借助“三美”理论进行赏析。

  二、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节醉酒之后所作。当时作者被朝廷流放在外,所以这首词充满了忧郁和哀伤。这首词的浪漫的意象都是与月亮相关。上阙着重描绘月亮,下阕着重描写人的世界。作者借用月亮的形象来表达自己远离政治和物质上的追求的心声。因此,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下阕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面上似乎依然是对月亮的描述,实际上,它是对无眠的人的描述。作者通过月亮寄托了对亲属的想念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博大的胸怀。此外,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