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简介(4)

时间:2021-08-31

  大约是在他二十三岁的上半年到达长安的,从此,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漂泊生活。这时,其父亲正在长安任太常博士。恰好十分敬赞王勃才华的李敬玄,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吏部侍郎,与吏部侍郎裴行俭同典选事,于是向裴行俭推荐王勃。可此时的王勃反而审慎起来。因为多年的生活体验,如今已使他从一心求官转向热衷于著述,便写了《上礼部裴侍郎启》,表示了此时的这一志向,并提出了符合历史、切中时弊的改革文风的重要建议。此时,王勃的文论思想,比《平台秘略》的论述就更加具体,因而也更加重要了。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还提到录呈《古君臣赞十篇》并序(已散佚),是和《平台秘略》的论赞一脉相承的。当然,这《上刘右相书》后的又一大篇中的正确主张是不会得到重视的。因为他提出的反对以诗赋取士的建议与唐的中央政策背道而驰,再说王勃是高宗指斥的人物,所以,裴是不会起用他的。但是,王勃这篇文章的内容精神,和裴行俭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而且把文风邪正和政治兴衰相提并论,本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也是唐代文运的基本思想。所以,有人说王勃上书后没有被提拔,是因为这篇文章触怒了裴行俭是没有根据的。不过,王勃在长安的确是从此再没有出路了。回到长安的第二年,父亲又调任雍(yōng)州(今陕西一带)参军,离开长安。在虢(guó)州(今河南灵宝一带)任司法参军的友人陆季友让勃到虢州来,说这里的治所弘农(今河南灵宝)盛产药材。王勃从小就学医求药,咸亨四年(673),设法补了虢州参军。在虢州,王勃写了四言诗《倬(zhuō)彼我系》,怀念自己的祖先。勃的哥哥王励为这篇诗写了序。王勃还为要上太学的弟弟写了《送劼(jié)赴太学序》,这两篇序中,都说王勃来虢州还有赡养亲属的意思,更可以看到王勃儒家传统思想的烙印。在虢州参军任内,勃仍然没有克服“恃才傲物”的老脾气,与周围人事关系很紧张。二十五岁那年,有个官奴逃到他家,他先是把官奴藏了起来,后怕连累自己,私下把此人杀了。事发犯下死罪,恰巧遇大赦,才得以免刑,但从此被革职贬为平民。他的父亲也因此受连累,被贬到南方为交趾(大约在今越南北部)令。一年多以后,勃曾有一个复职的机会,但他经过此番挫折之后,已无意再到虢州。他先到洛阳,应邀参加了毕公饯别道王的宴会,写了《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毕公和道王都是王孙贵戚,在沛王府大概就与勃相互认识,这次属重逢。之后,回到家乡龙门。曾应命作《百里昌言》。“百里”,指一县的范围。“昌言”,当言的意思。是一种县政意见书。而书中对在虢州曾犯下的罪行深表忏悔,对因此让父亲受到连累尤其感到痛心。冬天,游了邻县汾阴(今山西宝鼎县),写有《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表现了他的落魄心情。在家乡,勃还写了《上郎都督启》,请求经济援助,准备前往交趾省父。第二年,王勃二十六岁,曾到桑泉(今山西临晋)向王少府辞行,写了《春夜桑泉别王少府序》,以记此事。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取道楚州(今江苏淮安)、江宁(今南京)赴交趾看望父亲。在楚州,受到郝司户的接待,写了《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说明他现在到楚州,也和当年韩信寄食一样,并点破这次旅程的艰辛。还参加了杨学士的饯别宴会,写了《秋日饯别序》。内容情调与前一饯别序基本相同。九月到江宁,受到吴少府的接待,写了《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也是一派哀伤惆怅的情调。从江宁西去,江上写了著名的《采莲赋》,这是他的又一大作。借莲花自喻,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缠绵情思。十二月到达南海都督府广州,为一位妇女一篇“韵调高雅”的文章写了序,这是王勃现存文笔中最后一篇作品。次年(676),渡海溺水,受惊致死,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诗人,就这样英年早逝,年仅廿六、七岁。  文学创作上,他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之风,认为对此应改革,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突破了齐梁遗留的艳情内容,以清新流畅的文字,写了不少积极进取的作品,有的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在唐初“四杰”中成就较高,为“四杰”之首,给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诗文俱佳,文多于诗,最为众人称道的是《滕王阁序》,怀古抚今,气度非凡,余味无穷。尤其在五言律诗的发展及成熟上,他有过积极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此外,五绝《羁春》等皆寓情于景,格调自然。凡此,都对开创唐诗体制、扭转当时诗坛齐梁余风起了很大作用。有《王勃集》三十卷,已佚(yì·散失)。清蒋清翊(yì)有《王子安集注》二十卷,今有《王子安集》十六卷(明张燮[xiè]辑)。现共存诗八十多首,《全唐诗》编为二卷。《全唐诗外编》补二十首。还有赋、序、表等文九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