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简介(3)

时间:2021-08-31

  它是高宗总章二年(669)五月离开长安,差不多走了一个月才到了西蜀。沿途写了三十首诗,编为《入蜀纪行诗》。现原书似已失传,只见部分篇章还留存于《王子安集注》等其它选本中。入蜀后,他没有固定的住址和职务,完全过的是流浪漂泊的生活。先是在济阴人鹿宏胤(yìn)、安阳人邵令远等陪同下游览了道教圣地梓州(今四川三台)玄武山,写了《游山庙序》和《游庙山赋》等作品,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在梓洲,他还写了《江曲孤凫(fú)赋》,以孤独的水鸭自喻,发抒他全身远害(保全自己远离灾害)的思想。显然,经过一段漂泊生活后,此时他的内心生活已有了很大的反复与变化,由初到蜀地时的愤激悲叹,改变为甘做深潭孤凫、“去就无失,浮沉自然(不计得失,顺应自然)”的明哲保身思想。这段生活倒成了他创作的高潮和繁荣时期。“每有一文,海内惊瞻(zhān·敬看”(杨炯《王子安集序》)。而卢照邻此时也到这里与他们同游山水,互相酬唱,成为诗坛的千秋佳话。期间勃写了《蜀中九日》,还写了《出境游山二首》,对景物进行精工刻画,表现了他游山以求脱离尘俗的思想,道出了他此时心中的苦闷。在梓州,因他负有文名,还应邀写了不少碑文,他也以此作为游食生活的依靠。在游玄武山时,他写了《圣泉宴》诗,《全唐文》误把它的序编入骆宾王卷,应予以改正。入蜀第二年,二十一岁的王勃,曾有一次参加选举的机会,并受到权贵们的征召,但此时的王勃,岁月沧桑,已使他开始淡薄为官从政,便托病加以推辞。一年多之后,王勃到益州(今成都一带)九陇县,投靠同乡友人县令柳太易,写了有名的《春思赋》,运用了大量的五七言诗句,其最后一段,几乎是纯七言长句,与刘希夷《代白头翁》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着相同的风格和情调。还写了《益州夫子庙碑》,文中对孔子极度赞扬,在封建时代此作法本不足为怪,但王勃在赞扬之外,还抒发了自己的愤懑(mèn)之情,真可谓别具一格。《九陇县龙怀寺碑》和《春思赋序》也是投靠柳太易期间的作品,文中提到的“柳明献,字太初”当是县令柳太易的异名别号。期间,还游了相传是古蜀王夫人墓地的成都县北的武担山,写了借凭吊古迹寄发幽情的《晚秋游武担山寺序》。又游了绵竹县的佛教胜地武都山,写有《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对这里的风景和胜地的兴衰做了描述。之后,勃应德阳县令宇文峤(jiào)的邀请游了德阳,结交了中山郎余令,写了《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又受宇文峤和县丞等人的请托,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在这些应酬文章以外,还写了《洞底寒松赋》,以发抒他的抑郁心情。同时,还游了邻县广汉,写了《慈竹赋》,借慈竹的形象,以兴发乡关之思。又由广汉南游到了金堂县,游了佛教胜地三学山寺,写下《游梵(fàn)宇三学寺》诗。又观看寺东壁的佛迹,写了《观佛迹寺》诗。三学山寺南行数里,有道教胜地昌利观、八仙径(jìng),勃游后写了《寻道观》、《八仙径》。《观内怀仙》、《山居晚眺赠王道士》可能也是这段时间的作品。德阳向北,就是绵州。在哪里遇见了薛收的孙儿薛曜(yào·字升华),薛收原是祖父王通的门生。他们既是通家友好,又有姻亲关系,漂泊中异地相逢,感慨万端。接连写了《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别薛升华》和《重别薛升华》,尽情倾露怀抱。与薛升华惜别后,到了剑州治所普安县(今剑阁县),六月,他曾在梓潼县参与县令韦君的南江泛舟,写有《梓潼南江泛舟序》。普安县再北就是回长安的旧路了,勾起了他几年漂泊生涯的无限感慨,写了《普安建阴题壁》。在益州成都时,王勃还写了两篇祈求经济援助的《为人与蜀城父老书》,既显示了当时文士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可以借此想见他生活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