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择偶观——以《诗经·国风》为例(2)

时间:2021-08-31

  《周礼》之所以对夫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是有原因且有用意的。一方面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也就是人的生理要求,即所谓的“食色,性也。”另一方面是为了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统治阶级服务。周代的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人的寿命短暂,同时由于常年的战争,人口成为重大问题,加之周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更是加剧了对人口的要求,宗法制更加注重血缘,所以当时人极为注重传宗接代,增加人口数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周礼有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3]与是便有了仲春之月男女尽情相会的场面,促成男女间的相识相知,使它们能够恋爱、结婚、生子。从而促进人口的增长。《诗经》中反映这种礼俗的是个还有很多,如《郑风•溱洧》、《出其东门》、《野有蔓草》等。这时的男女交往自由,不必掩人耳目。男性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女性亦可大胆地进行示爱、表白。双方可以随意倾吐,不受拘束。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4]

  《溱洧》里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祭祀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音同媒),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这个节日,既是人们膜拜婚姻生育之神的节日,同时也为青年男女们提供了一个相互间自由心性沟通,互诉衷肠的场所。《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引《韩诗》“溱与洧,说(悦)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拂初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具往观也。”[5]就表现了这种男女结合的欢快局面,同时也为男女选择自己的理想对象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择偶标准可能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只好以《诗经》为本,把诗经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中所呈现的零零散散的审美内容加以概括和归纳,力求较为客观而真实地再现当时人们的择偶的审美要求。  一、《诗经•国风》中的择偶标准

  一、高大壮美

  外貌是每个人的第一特征,对外貌美的追求,不仅是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就算是几千年前的周代人也不例外,《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有男有女,其中描写的大多数人物形象,都是以形体高大为特征,可以说明高大壮美是当时人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同时也成为了择偶的必不可少的一条标准。从《诗经•国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男性心目中,高大、俊美、丰硕是美的象征。《卫风•硕人》是《诗经》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也是最早描写女性具体的容貌之美的一首诗歌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