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人的爱情宝典(3)

时间:2021-08-31

  我前面讲了,《诗经》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本诗集。《关雎》一诗集中体现了这种争议。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是什么?在历史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学先生们认为,这首诗讲的是“后妃之德”,也就是教女孩子们怎样做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而性情中人却认为这首诗是写爱情的。同一首诗,两种鲜明对立、冲突的解读。很有点意思吧?这两种相矛盾的体会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明代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他就利用戏剧冲突的方式,把自己对《关雎》一诗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汤显祖是以情解《关雎》,还是以伦理道德解《关雎》呢?且看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

  话说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很有才情,十六岁之前,“男女四书,她都成诵了”。杜宝望女成凤,为了使自己的女儿成为知书达理的女中楷模,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为她聘请了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做老师,并让聪明伶俐的使女春香伴读。学习,首先要选合适的教材。那么,古代社会中适合女孩子们学习的教材是什么呢?杜宝的看法代表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他在与陈最良老师商量杜小姐的教育问题时说:“《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正是想用礼仪规范束缚杜丽娘,杜宝才把《诗经》作为首选教材。这是戏里人生,更是现实的折射。《牡丹亭》开篇就引入了对《诗经》的思考。

  然而,经书苦口婆心,年轻人却有自己的体会。陈最良教杜丽娘读《关雎》,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女子德行、教化社会风气的。这种僵化的《诗经》解说让杜丽娘难以接受。《诗经?关睢》的内容,杜丽娘本来读得懂,她向先生求教,是希望能得到不同于以往的解读或更深的理解,希望先生能解答自己内心的困惑,这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诗经》到底是《女诫》那样宣扬女德的德育教科书,还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诗篇?读了《关雎》诗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样的句子,杜丽娘直觉地悟出,《关雎》是一支恋歌。可以说,是《关雎》一诗促动了杜丽娘爱情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