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人的爱情宝典(2)

时间:2021-08-31

  ……

  相思,的确是古今中外的人们都会得的“流行感冒”,轻则几日头重脚轻,重则可能一命呜呼。它既令人快乐又让人无限痛苦,既令人沉醉,又令人身受百般折磨。这感觉,少年维特也体会过。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绿蒂,满心热情,却在爱情上、社会上处处碰壁。面对爱情与信念的逝去,绝望的维特选择了自杀,拿起一支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18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梗概。维特在爱情中的相思之痛,得到了当时欧洲青年的共鸣,他们模仿维特的装束、学着维特的腔调,甚至选择与他一样的不归路——自杀。我们以此反观《诗经》,《关雎》诗中坠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男子,没有像维特那样陷入精神的绝境,伤心到吐血病倒,或绝望地自残,而是用音乐架构起一座美丽的爱情桥梁,他“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用音乐来愉悦心爱的女子。为这爱情种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树种,让我们也不由跟他一起,展望着一棵有着亭亭华盖的爱情之树。这就是《诗经》的妙处!《诗经》所传达的情感从不毁伤人性,而是不断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更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比《诗经》晚得多。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这首诗。

  作为《诗经》305篇的第一篇,在中国历史上,《关雎》一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非常中肯地评价了《关雎》一诗,认为这首诗的风格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却不过度放纵,悲哀却不至于毁伤性情。在孔子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和之美的典范。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