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野有蔓草》解读(2)

时间:2021-08-31

  作者为啥要这么跟自己较劲?因为他有理想,不是光美女就可以了,他希望遇见的,是一个真正的知己。

  满世界的人都自称苦闷,知己成了比黄金还稀缺的资源,但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做好遇见知己的准备了吗?

  活在这人世间,谁都有点自我保护意识,传说有人长年累月戴着面具,但我所见不多,我见到的,是大部分人都会涂上一层防护油,然后去微笑、敷衍、搭讪、应酬……油腻腻地走来走去,度过时日。天长日久的,有的人跟他的防护油合二为一,梦里也是油腻腻的表情,有的人则还记得在某些时刻卸一下妆,与真实的自己,来一次零距离的相对。

  苏轼有首《西江月》,讲的就是与自己劈面相逢的感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那天他本来挺倒霉,在外面喝酒喝得太晚,家童睡死了,敲门也不应。学士老爷大约是不习惯带钥匙的,进不了门,干脆到江边溜达溜达。接下来,他没有按照常规,来一番文人擅长的风景描写,而是对着浩浩江面,发出这样的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在无人的江边,在夜深人静进不了家门的一刻,他很自然地卸下了所有的身份,还原成了孑然一身的这一个人,他用这个人的眼光回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滔滔的废话,泛滥的笑容,那些自以为是肺腑之内的心情,说到底竟都是为欲望所牵系,谁的灵魂,真的驻扎于自己的身体?貌似真诚的表现背后,未必没有说不出口的“营营”。

  江边一刻,他寂寞了,沉静了,澄明了,超脱了,而这全拜那个酣睡的小家童所赐,苏大人若是顺顺当当地进了门,也就洗洗睡了,哪会深更半夜的,跑到这江边溜达?又如何能生出这种孤绝的情怀?只可惜那个聪明的,能说出“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朝云不在身边,她若在此时此刻,也许能够更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