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为什么说《诗经》“思无邪”?(2)

时间:2021-08-31

  人气起点:

  从贵族到平民都能露个脸《诗经》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它的基础是真实的,接地气,以广大的社会群体为描述对象。

  西周的贵族、牢骚满腹的小官吏、田间采桑的农妇、拿着货币去集市买丝的城市平民乃至在林场伐木的奴隶都有机会露脸,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真所谓“饥者歌其事,劳者歌其事”,“饥者”和“劳者”就涵括了广大的基层群体。

  例如为工作奔波的齐国小官吏,那画面简直不是一般的生动,那心情简直不是一般的深刻,“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这位仁兄似乎一直处于紧急战斗状态,天还没亮就去上班,慌乱之中,把衣裤都穿颠倒了。为什么狼狈成这样?就是因为老板催得急。吐槽之中,带着浅浅的喜剧色彩。瞧,多么真实的工作状态,搁现在,可以拍一部叫做“齐囧”的电影

  当时老百姓的家居条件如何?看看小蟋蟀就知道了。这段描写太接地气了,作者没去周朝农村蹲过点是写不出的:七月的时候,蟋蟀在野外;

  八月的时候,蟋蟀在我屋檐下;九月的时候,蟋蟀入了俺家的门;十月的时候,小蟋蟀钻入我家床底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快过年了,农家又关门塞缝熏老鼠……这些是何其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场面啊。

  就算是写贵族,也带着浓浓的平民色彩。西周的始祖稷,曾是尧手下的农业部长,算是大官吏,但在《诗经·大雅·生民》里,却是一名乡土味颇浓的农业专家形象。这小子是个弃儿,自小就会种庄稼。种豆子,豆子茂盛;种禾穗,禾穗沉甸甸,“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烘托出这位西周始祖形象的,不是辉煌的殿堂,而是一大片丰收的庄稼,一大片肥沃的田野。《诗经》就是这样的饱满而实在。

  真实性来自于广泛性,西周、东周时期广泛的民众是真实的,决定了《诗经》是真实的,从而决定了中华文学的源头是真实的。

  《诗经》是真性情的,中华文学也是真性情的。李白为何成“诗仙”?因为他有真性情,感觉一时彷徨的时候,呼天抢地,拔剑击柱,千金散尽……性情有多真实,他的诗歌就有多真实。而人们喜欢的正是这样真性情的才华。

上一篇:诗经:文王有声 下一篇:诗经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