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人文精神(4)

时间:2021-08-31

  四、劳者应获、勤劳光荣的思想

  在著名的《国风・魏》“伐檀”篇里,作者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全诗以一个劳动者的口气,质问贵族剥削者“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兮……”这就表明了“劳动者应是收获者”的重要思想。当然也等于说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勤劳致富是光荣的。

  《国风・唐》“绸缪”篇本是一首描写初恋的爱情诗。这首诗的主人公之所以被情女视为“粲者”“良人”,即美人,是因为他在那里默默地捆柴、捆草、捆荆条,是因为他为防备阴雨天而辛勤地劳动着。你看,每章首句都是在赞美他的勤奋:“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女性明确指出邂逅了这位“良人”,我不忍离去,该怎么办呢?这绝不是轻薄,而是慧眼识丈夫!是基于民间普遍存在的劳动光荣的观念而萌生的对勤劳者的爱慕。

  《国风・魏》中著名的“硕鼠”篇中“无食我黍”“无食我麦”的怒吼同样抒发了作者对“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社会现实的深切诘责。当然,也是从反面肯定了“勤劳光荣”“剥削可耻”这一社会学命题。从魏风看,魏国当时民怨沸腾,阶级矛盾已经激化。“逝将去女(汝),适彼乐土……”表明劳动者正在怠工或逃避奴役。这种通过逃亡而进行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一种缓和方式,或称作消极反抗。魏国国土比较广大,这时也许还有荒地可以开垦,所以就采取逃离领主的方式摆脱沉重的经济剥削。一俟无荒地可占,无处可逃,那就到了揭竿而起的时候了。这时期农奴虽对统治集团强烈不满,但并未形成反抗的坚强决心和集团意识。因此,可以说,这时农奴(或奴隶)还是一个自在阶级,没有转化为自为阶级,没有形成一种声势或集团势力。无论如何,“劳者应获、勤劳光荣、剥削可耻”这时已成为初步具有自我解放意识的劳动者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