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博喻析(4)

时间:2021-08-31

  周振甫先生就具体情况把博喻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 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说明一个道理。“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彩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卫风中的几处博喻基本属于第一、第二种。从审美效应来看,它们又分别可划归张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中所阐述的三种效应中的两种:一种是聚焦性效应,即用不同意象来比喻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状态、某一种特质;一种是多棱形效应,是指用不同意象来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特质、不同侧面或部分,通过这种手法使欣赏者形成对被描写对象的多侧面、多层次审美观照。很多博喻是超过两个比喻句的,因而具有了排比句的气势,同时也具有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于是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又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显得卓然不凡。

  比本来就是形象化的语言,用到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形象,博喻则是进一步强化了形象化语言塑造形象的功能。邶风《柏舟》《简兮》《淇奥》和《硕人》很好地运用博喻这一表现手法,增强了读者对伤心女子之坚定、宫廷舞师之美姿、卫武公之美质和庄姜之美形的深入细致的体认,深化和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物或道理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感受也得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