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2)

时间:2021-08-31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更是一部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历史的百科全书。它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地域文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诗经》之所以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因为它本身特殊的成书方式造成的。关于《诗经》的成书,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不同的说法,其中“采诗说”尤其值得注意。

  所谓“采诗”,就是收集诗歌,这是当时周王朝的一种制度。《汉书·艺文志》中提到:“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6]《汉书·食货志》也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7]这两段话告诉我们:周王朝出于“知得失,自考正”的目的,派出专门的采诗官员——也就是“行人”,到各地去观风察政,收集各地的民歌,献给“太师”。“太师”再将这些歌曲重新整理(比其音律),最后献给天子。一方面满足统治者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考察执政得失,了解民情民俗。

  采诗制度表明:《诗经》确是一部各国歌曲的集合,特别是十五国风,更是各地乐歌的专辑。虽然这些诗歌后来经过乐官的加工整理,但是诗歌本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却保存了下来。因此通过国风,我们可以考察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地域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

  实际上,关于国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格局,古人早已有所察觉。比如汉代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就论及风诗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他将国风中的“陈郑之国”、“郑卫之音”、“秦豳两国”、“唐魏之国”并举,同时提出“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这表明他开始注意到风诗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后来东汉后期的学者郑玄作《诗谱》,也论及各地的风俗。南宋王应麟的《诗地理考》更是专门研究《诗经》地理方位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