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婚恋习俗(3)

时间:2021-08-31

  4. 令人心生怜惜的弃妇诗篇

  4.1弃妇诗反映的婚姻破裂的原因

  就一桩婚姻而言,其圆满与破裂的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远非一篇小文所能道尽。本章节将就以下四个方面来作简要分析。

  妻子色衰使丈夫生移情别恋之心。不能不说,无论在远古社会,还是在现在,青春难驻红颜老去,这都是极易使丈夫变心的一个因素。不妨以《卫风·氓》为例来分析一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遂以“贸丝”为由来接近她,随即向姑娘道明自己的心意。当此之时,小伙子对姑娘是有爱的,或者说至少他认为姑娘和他很般配。否则,何必大老远巴巴地“来即我谋”呢?然而,当“三岁为妇”“言既遂矣”之后,丈夫对妻子便“至于暴矣”。原因何在?妻子色衰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请看作者在诗中起兴之时,如此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作者以桑叶的“沃若”和“黄而陨”来比衬女主人公容颜由盛及衰的变化,可谓贴切。自然地,在这两个阶段,女主人公的遭遇也就迥然不同。当“其叶沃若”之时,也恰是“桑之未落”之时;当“其黄而陨”之时,便成了“桑之落矣”之时。在诗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时间——“三岁”。程俊英的《诗经译注》[11]解释说:“三岁,多年。三是虚数,言其多。”那么,多年之后,当美人已然迟暮,而经过夫妻二人多年的惨淡经营,家境又有了好转,丈夫富足思淫欲,妻子也就处境堪忧了。

  婚后无子使丈夫得移情别恋之由。婚而不育,这在古代社会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情。“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大戴礼记·本命》[12]中便明文规定:“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请看,“无子”名列“七去”第二位,可见何其重要。那么,《诗经》中的弃妇当然也应该多有因无子而被休掉的,问题在于,《诗经》的文本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的作品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等,可以发现,这些诗中,女主人公在悲愤之时有的提到了父母,有的提到了兄弟,却单单没有提到孩子。要离婚而不提孩子,对男人而言都不是人情之常,何况女子。汉末女诗人蔡文姬曾写过《悲愤诗》,其中,“别子”一节写得凄恻惨怛,令人不忍卒读。为什么《诗经》中的弃妇诗竟偏偏对孩子只字不提呢?这也许是没有孩子的一个不是证据的证据吧。

  囊中多金使丈夫具移情别恋之力。“田舍翁多收了三斗米也想易妻”,这与时下人们挂在嘴边的“男人有钱就变坏”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种情况在《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中都有描写。《卫风·氓》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邶风·谷风》说:“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小雅·谷风》说:“将恐将惧,寘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这几句诗是弃妇的自诉不幸,是弃妇的悲叹不公,同时也是弃妇对丈夫的道德批判。嫁到你们家这么多年,繁重的家务我从不推脱。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也不是一天半天了。现在家境好了,你就对我如此暴虐。可以看出,三首诗对这一问题的叙述大同小异,均表明家境好转是丈夫把休妻付诸实施的一大原因。只是《小雅·谷风》把话说得更明白。

  男权社会使丈夫遂移情别恋之愿。正如母系社会是女子的黄金时代,父系社会则是男子的黄金时代。进入封建社会,男权或者说父权、夫权更上层楼,渐臻无以复加之境。妇女则渐成男子的附庸,家里的花瓶。在“三从四德”和“七出”的束缚下,她们失掉了自己作为人应具的权利。比如说,她们甚至丧失了姓名权,最为要命的是,她们丧失了经济权。经济权的丧失使她们连基本生活都不得不寄托在夫家,何谈其它。如此一来,夫家或者说男子就对女子有了裁判的权利。《诗经》中描写的情景正是出现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这一阶段,男权已经确立并巩固。从诗中来看,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在丈夫“宴尔新婚”的时候被扫地出门的;《小雅·白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在“维彼硕人,实劳我心”的情况下被遗弃的。男子可以以莫须有的或者是欲加之的罪名将妻休掉另娶新欢,这不能不说是男权社会成全了男子而糟践了女子。

  4.2弃妇诗表现的女性性格

  在《诗经》中出现的弃妇是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的。但归纳起来说,可分以下两种:

  一、自怨自艾的柔弱女子

  弃妇以此类型居多。毕竟,被遗弃后,首先从物质上来说,在那样的社会中,寡居女子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其次,受当时文化影响,人们对弃妇常有舆论上的恶评,这对当事人的心灵又是一大打击。是故,当时的女子常以温顺之态立身处世,实在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那么,一旦被弃,她们也往往因各种因素作祟而不图自强以安身命,常堕入自怨自艾的状态。这在《诗经》中出现的弃妇形象中数见不鲜。如《邶风·柏舟》中“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的女子;如《邶风·谷风》中“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女子;如《卫风·氓》中“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女子;如《王风·中谷有推》中“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的女子;如《郑风·遵大路》中“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疌故也。”的女子;《小雅·白华》中“之子之远,俾我疧兮。”的女子。这些女子无不拥有各自的美德,或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或贤淑温顺忠贞多情,然而她们无一幸免地都在自己的生活中碰到了同样的尴尬。面对着丈夫的移情别恋,她们无计可施无法可想,种种束缚条条绳索已将她们捆绑得无奈,于是乎这些柔弱的女子只好将生活的苦酒煎熬成点点泪珠,以滋润自己已凋的容颜将枯的心田。试问,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二、自信自尊的巾帼丈夫

  此类人不多,此类诗也就不多。但凤毛麟角可见珍异,吉光片羽方显英豪。因此,可以说,在《诗经》的弃妇形象中幸而有如此一脉,乃正是赤县神州的福音,华夏民族的祥瑞。《召南·江有汜》就写这样一位被遗弃的女子。“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先以大江浩荡分流纵横来起兴,引出自己的委屈。然而,女主人公话头一转,坚定地预言道:“不我以,其后也悔!”你不肯带我一起走,你将来后悔去吧!紧接着,她愈坚定地一唱三叹道:“不我与,其后也处!”“不我过,其啸也歌!”一个女子,在那样以男子为权力中心的社会能有如此自信,唱出这般的歌谣,令人心生敬佩。无独有偶,《小雅·我行其野》中也写到这样一位可敬的女子。“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对比《召南·江有汜》,我们发现,这两位女子各有其自信的现实基础:前者以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为自信的源泉,虽主观一点,感性一点,然自信立根于自知,仿佛让人看到了郭靖在被丘处机和江南七怪逼婚而道出“用不着说,我们两个心里都知道的。”时的一幕。后者则以自己有邦家可投奔为自信的支柱。这位女子当然更现实一些,请看她的叙述:我只是因为婚姻的缘故,才和你一起生活。现在,你不肯再养活我,那我可以回我的娘家。这位女子不把婚姻看作自己生命的唯一,在丈夫已然无情于己的时候,坚信自己可以重新开始。这无论如何都是英雄主义的表现。大千世界,有此等女子,养眼!养心!养气!

  4.3弃妇诗对社会的几点暗示

  读罢《诗经》中的爱情诗篇,掩卷而思,有如下几点激荡心海,拂之不平。列而述之。

  一、我们要真正的男女平等

  我们要真正的男女平等。斯言谓何?即不要《诗经》时代的大男子主义,也不要某某时代的大女子主义。当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一定程度了,民主自由的观念就会深入人心,人们追求民主自由之心也会随之大盛,社会因此而发生极大的变化。然而,就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来看,我不敢说失败,但我认为,至少多数姐妹并未理解透彻男女平等的真实含义。于是我们看到,当姐妹们理直气壮地以男女平等为凭来维护自己的某些权益的时候,事实上,她们已然凌驾于男子之上,一副大女子主义的模样了。几千年的压迫与剥削,使得她们的身心受了巨大的创伤,于是一旦时机来临,就要追还,就要报复,在自以为天经地义的维权运动中,忘却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自然,也就失掉了自身的尊贵,显得那么小家子气(或者说泼妇气)。我们不要大男子主义,我们也不要大女子主义,我们不要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我们要真正的平等。我们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的可贵和局限,彼此尊重,互相爱惜,不欺凌,不侮辱,在历史的启示中,在现实的土壤里,培育一种全新的诗意的两性关系。

  二、要平等就不能丧失经济权

  当然,要平等,就必须争取权利。要权利,首要的就是经济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生存,要发展,都要有经济作为后盾,亦即要有钱。吃穿住行用要花钱;读书学习要花钱。一言以蔽之,安身立命要花钱。然则,经济权意义大矣!挪威文学家易卜生写过《玩偶之家》,在结尾的时候,觉醒了的女主人公甩门而去。大家于是纷纷议论娜拉走后怎样。记得鲁迅先生曾就此写过一篇演讲稿,题目即为《娜拉走后怎样》[13]。文章中,先生深刻地指出经济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振聋发聩,对一班视金钱为粪土的清高之士是一记警钟。我在阅读《诗经》中的那些人和事时,常常联想到这一点。试想,那些或勤劳或贤淑或聪慧或美丽或忠贞或多情的姐妹们倘若没有被剥削掉经济权,她们有自己起码的生活资料,她们的命运会否改写?李敖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钱是个好东西。他告诫读者,人生于世,要有一点钱,然后存起来,用来保护自己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性情中人的性情之言。然则,要平等吗?请至少不要丧失了自己的经济权。

  三、教育是百年大计

  这就要教育,并且,要教育得好。

  怎样才是教育得好呢?我不敢说。或者我可以这样说,至少不是男子学了一门技术,女子读了几页烈女传。这当然也在教育,但是还远远不够。我觉得好的教育至少还得培养我们的一种健康的认知能力,一种健全的思维能力,一种健美的创造能力。我们有知识,可以此认识世界;我们有思想,可以此判断是非;我们能创造,可以此完善人生。《大学》[14]言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我可以说,好的教育应该能帮助我们臻于人生的至善。当然,江湖险恶,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教育得再好也无法让人人诗意地栖居。那就不妨退一步讲,教育让我们在遭遇人生的不幸的时候,可以从容一些,可以平静一些,可以在悲惨中觅得希望,可以在沉沦里寻求慰安。于是,当《诗经》里的悲情故事穿越时空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可以于绝望中寻求到一点自我的超脱。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也是百年大计。  5. 结论

  在我看来,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一种朴素的大气为中国文学启了航,而《诗经》中的那些情爱诗篇则像海边沙滩上一枚枚雅致的贝壳,让人无论行了多远,都忍不住要频频地回头张望。因为,那些面容,历数千年而依然鲜活;那些情感,历数千年而越发真挚。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一遍遍地读这些朴素的诗篇,使人犹如醍醐灌顶,心中俗念顿消。这是《诗经》带给我们的福音吧。自然,由于时代的原因,《诗经》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对于这一点,作为后学,我们可以改过自新,却不必求全责备。因为,一个伟大的传统能够带给我们的利永远大于弊。

【《诗经》中的婚恋习俗】相关文章:

1.《诗经》中的婚恋诗

2.从《诗经 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习俗

3.《诗经.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习俗

4.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婚姻观

5.《诗经 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6.《诗经》婚恋文化的审美价值

7.《诗经》的婚恋诗分析

8.分析《诗经》的婚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