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3)

时间:2021-08-31

  ②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⒐ 想象:

  特征: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表达作用: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⒑ 联想:

  特征: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分析表达作用: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⒒ 渲染

  特征: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分析表达作用: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⒓ 象征

  特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例如:

  ①“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②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表达作用: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①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②整首诗作者以石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是借助石灰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苦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

  ③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再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⒔ 衬托

  特征: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层层推进,反衬以动衬静,以乐写哀。

  例如: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②“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分析表达作用:

  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②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③作者以“人闲”的静谧气氛,来衬托“落花”的飘摇风致,以鸟鸣来衬托夜间春山的空寂。

  ⒕ 对比

  特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如:

  ①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②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③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分析表达作用:

  ①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②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③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⒖点面结合

  特征: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如: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表达作用:《江雪》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16. 侧面烘托

  特征: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

  例如:

  ①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石头城》)

  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③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分析表达作用:

  ①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烘托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②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烘托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③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

  17. 以小见大

  特征: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特点: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如:"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联想,东风驰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二是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例如: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分析表达作用: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 "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相关文章:

1.散文表现手法答题思路

2.中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格式

3.散文答题格式

4.诗歌的表现手法分类

5.有关诗歌表现手法

6.诗歌的表现手法(精选)

7.诗歌里表现手法

8.诗歌表现手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