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端午古诗词赏析(2)

时间:2021-08-31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文天祥,对屈原崇敬有加,在《端午》中说: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诗中将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与同一天投江而死的屈原作对比,两人一为“薛城君”,一作“汨罗鬼”,但“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荣华富贵只不过像风吹过罢了,“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只有烈士的英灵不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至今荆楚人民年年端午节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荣耀的田文,只记得死者屈原的尊贵。诗人满怀崇敬之情,赞扬屈原的品格魅力和爱国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为楷模的高尚情怀。

  再看元代散曲家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 湘。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 午阴凉。

  “空惆怅”,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的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大多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古诗词中多有描绘。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反映了端午佳节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竞渡,历来为人传诵: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诗的开头写竞渡的时间、环境,特别写使君准时出发,红旗引路,表明无论官员百姓,都十分重视。为把竞渡的热闹场面加以衬托,诗人接着写道:“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连妇女也梳妆打扮出来观看,一饱眼福,可以想见江边是何等热闹。继而,诗人笔锋一转,由明快而变热烈:“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龙船跃波,棹桨飞划,鼓声震天,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离标旗渐进,鼓声更急,岸上观看的人也呼声震天,竞渡气氛达到高潮。“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夺标者兴高采烈,失势者在空中挥着船桨。只要参与,大家心情都是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