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诗词说话四篇

时间:2021-08-31

  【篇一:听诗词说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熠熠生辉的莫过诗词了。优美的诗词好似泉水,甘甜清冽,又似香茗,芬芳醇厚。闲来捧一卷诗书在手,细细品味,怡情养性。反复咀嚼,自己仿佛也跟着诗人游走天下,看尽世间聚散离合,尝尽酸甜苦辣。

听诗词说话四篇

  最爱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我也仿佛也跟着诗人畅游在这山水之间,饮酒,划船,情真兴逸。傍晚时分,衬着欢声笑语,白色的鸥鹭纷飞,空灵美好,这样的快乐怎能不让人留恋呢?快乐与忧伤总是相生相成的,又让我不禁想起了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似乎能听到词人心碎的声音,茫茫天地,寻觅不到的是故国,是希望,孤身一人,又该何去何从。听诗词说话,听到诗人的喜悦与愁苦。

  最是钦慕沙场男儿的豪情,所以每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总是让我热血沸腾。黄沙茫茫的战场上,寒风呼啸,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视死如归,与敌人拼杀到底,只为保护身后深爱的亲人和家园。这样的英雄豪气让我动容,让我震撼。但战争总是残酷的,所以《陇西行》中描写的画面让人不禁唏嘘落泪:“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百姓背井离乡,可怜那无定河边堆积的白骨,征战的勇士马革裹尸却不能还。我为英雄叹惋,也向英雄们致敬!听诗词说话,听到战马嘶鸣的声音,听到战死的千万英魂心中的执念。

  最向往江南的春景:“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春水柔绿,天空一碧如洗,湖边的姑娘光彩照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大概能忘却一切忧伤烦恼。最愁苦的是秋景:“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又或是“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真可谓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读到这样苍凉凄然的诗,心中也忍不住泛起淡淡的忧愁和伤感。听诗词说话,听到不同景色所诉说的不同的声音。

  诗词中的情感感染我,诗词中的精神熏陶我,诗词中的美景吸引我,听诗词说话,简单而快乐,千百年文化的积淀,让诗词绽放出别样的美。

  【篇二:听诗词说话】

  我听过清风徐来的簌簌,溪泉河流的潺潺,雨落人间的沥沥,草木生长的幽幽……而其中最婉转动人的,莫过于那诗词的情声。

  提起诗词,便会立刻想到唐诗宋词。这两个朝代离我们太遥远,甚至连做个过客也是不能。幸而他们留下了诗词,才得以让我们观赏一二。

  先说唐诗。唐诗浩渺,佳作甚多。“情”字贯穿其中。月便是诗人笔下情的一员。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对友人王昌龄的思念与关怀寄予月中。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载满了他满满的乡愁。还有张九龄的“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望着皎洁月光,掐灭烛火,不愿打破这寂静,只在屋中静思家眷。

  当然,唐诗之情不止拘于月。“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孟浩然将自己的一身正气,淡泊之心与青青翠竹的高洁、坚韧融为一体。李白“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盛唐的诗仙也难免有无奈之时,他将自己拟作那南轩孤松,孤松心里又是怎一番感慨?张继“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更是将愁绪托于寒山寺的钟声里,只是钟声太飘渺,又如何解这风情?

  再说宋词。宋词拨人心弦的声音,让人翩然入境,似是做了一场梦。梦境随词人哀而雨、喜而晴。范仲淹的《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道尽了词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田为“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凄凉怀抱向谁开?”更添一份凄凉无奈。南唐后主李煜,虽是南唐后主,后半生却是在宋朝度过。他的“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淋漓尽致地写出亡国之君痛失江山的悲绝。

  可宋词不止哀音。张先“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虽也略带伤感,却仍有“明日落红应满径”的期待。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天下有情之人的美好祝愿。叶梦得“晓来庭院半残红,唯有游丝千丈袅晴空。”也写出一种雨过天晴的舒畅柳暗花明的期望。

  世间万物,美妙之声太多。清风诉说的是四海之事;溪泉诉说的是游历快事;雨滴诉说的是天上凡事;草木诉说的是陈年往事。

  诗词诉说的,是朝代的变迁,是诗人的悲欢。也道出了一个又一个或哀或喜,或忧或欢的“情”事。

  它惊艳于时光,温柔了岁月。

  【篇三:听诗意说话作文】

  因为风拂,所以柳曳;

  因为阳艳,所以浪粼;

  因为雨霖,所以润泽。

  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万物,却在无时无刻里透露着诗意。生活实则是最复杂,然而也最简单,只要用心体会,便可如一首诗般动人。

  清晨从朦胧中转醒,我伏在窗边,看一轮红日从城市的丛林中升起。那样的色彩,那样的温暖,无声渲染了那一簇簇云。最美,便是不过朝霞了吧。一天又是崭新而澄澈的,没有虚化的掩映,没有物质的交错。或许这便是为一天的充实抒写了开头。

  所谓阳光,在天一方。就从那远远的一角跃出,将所有光芒尽放,是如此明丽的诗。

  捧着一本书,正襟坐在藤椅上,虽说不应景,但也是喜欢的。门前的一只猫懒懒地趴着,耳边是老式收音机“吱吱”地转着,外婆从楼上走下,拿起织了一半的围巾,在初秋演绎着隆冬的旖旎。猫也终于伸了长长的懒腰,踱步到外婆身边,便是觉着亲昵和乖巧。所谓动物,也已然是懂得感情的。老人带着皱纹的脸上泛出丝丝缕缕的笑意,遥遥看我的目光里是慈爱,也是岁月雕刻出的辽远。

  东风不来,九月的青瓜不结,你的心如顽固的青石不倔。谁会服老,谁又不爱时光与岁月?只是流逝匆匆,便希望那九月的风不吹、不吹,时间就能悠悠地走,是感怀悲慨的诗。

  恰如古老城墙上的石砖块块,奠基着年年岁岁的故事和历史,最终也将是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没有圈转波痕。手中的书页随阳光的流转而翻动,心里也抹平了一丝无言的感动。却本是没有感动的,也只是能感动于别致的美罢,好歹生活还是如巨大齿轮,向前推动的过程中,应擦出诗意的火花。

  家乡有一片碧波荡漾的湖,小时候,在夜里,总爱去湖边走走,寻觅那份宁与安静,那样漆黑的天幕,却总会出现那块白玉盘的月,从清云中转出,充满着静溢与清婉。当月光就那样如痴如醉地笼罩整个大地时,最能寻找到的便只剩下诗意了。

  月出佼兮,佼人僚兮。从月下好似走出了一位女子,素衣垂地,裙摆轻扬,如梦似幻。她撑着油纸伞从夜色中走过,不显突兀,不显张扬。

  生活便是这样。这一天天也是由充盈的诗意环绕的。即使如小草般平凡又如何?同样也可以用双眼、双耳去洞察世界,聆听诗意,捧放一颗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