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材分析】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本课中的五首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诗歌所表现的作者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一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杜牧的《赤壁》是咏史诗,作者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出了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现不幸被俘,决心以死明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学习古代诗词曲应该根据其特点,首先应以诵读为主。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要求。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变换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防学生产生枯燥感。落实背诵要求,要让学生完成默写训练,以使学生切实识记。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鉴赏。品读就是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鉴赏,就是引导学生对名篇佳句进行赏析,领悟其精妙。要注意从整体上鉴赏作品的优美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不要过细分析,以免破坏其完整的特点。

  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千百年了脍炙人口。通过学习和吟诵,能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范读。听录音读或教师范读,也可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

  2、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赠答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应诏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 理解诗意: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⑶ 品评全诗,可按以下问题进行赏析: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③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结合诗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参考答案:

  ①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心情痛苦而又寂寞。

  ② 用“闻笛赋”和“烂柯人”典故,描写了自己被贬二十余年老友已逝,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景况,抒发自己对老友的怀念和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③ 这两句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但这两句诗客观上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④ 点明酬赠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4、齐读这首诗并背诵。

  〖《赤壁》

  1、范读。(同上)

  2、朗读,(同上)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史诗。名为咏史,实是咏怀。学习这首诗,要注意诗中杜牧一传统看法的诗句。

  ⑵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⑶ 思考探究:

  ①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 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③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①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