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与中国慈孝文化(3)

时间:2021-08-31

  第五,《三字经》演绎了中华五千年朝代变革的历史。

  从“经子通”到“若亲目”着重讲述了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帝王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唐尧和虞舜号称“二帝”,他们互相谦逊礼让,都把帝位传给了贤人,“三皇五帝”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太平盛世。还着重演绎了历朝历代的兴亡替代。周武王灭掉了暴君商纣王,平定天下建立周朝,因为勤政爱民,在历史上统治长达八百年之久。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盖世奇功,但由于暴政二世而亡,无独有偶,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后,重蹈秦朝覆辙,只传了一代便失去了江山……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不管哪个朝代,如果天下大乱,就会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任何时候都渴望太平盛世,只有懂得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的皇帝,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三字经》用简练的语言对历代帝王的功过是非,给予客观公正地评说,使人对历朝历代兴衰变换一目了然,并能让人从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第六,特别强调了要从小“勤奋学习,苦以砺志”的道理。

  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到最后是《三字经》的精华部分。教导我们要在幼年时期努力学习,长大后学以致用,上为国家效力,下为人类造福,不仅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要给后人树立好的榜样。列举了从孔子到刘宴等十八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例子,指出了孔子成了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赵晋身为宰相也不忘勤学;西汉的路温舒、公孙弘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便把《春秋》刻在草席、竹简上用于学习;晋朝的孙敬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影响学习;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孙、苏二人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成为“头悬梁,锥刺股”的千古佳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下决心发愤读书,才不至于老来后悔;宋朝的梁灏,坚持苦学不停步,终于在八十二岁考中状元;北齐的祖莹八岁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以下棋为题作赋等等。《三字经》将人与物作了辩证的比较,列举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以犬和鸡对人类的贡献来比较,狗能看家守院,鸡能报晓打鸣,春蚕吐丝、蜜蜂酿蜜都很辛劳,人如果不用心学习,缺少本领,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作人呢?“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告诉我们:有的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钱财产,有的人留给后代儿孙的却是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本领的方法,后者才能使子孙后代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最后总结出: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浪费大好时光的人,总是一事无成。

  《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它的文化魅力,它已经走向世界,它同《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又是传承中国慈孝文化的桥梁,它使中国慈孝文化得以传承而生生不息。《三字经》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爱护,到子女懂得人间礼仪,从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传承给子女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沿袭前辈的优良传统感恩,报恩。如果把感恩、报恩之心扩展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后代儿孙一定能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从《三字经》的教化效果看,它引领千千万万的人从小立志刻苦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效力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本领。《三字经》中蕴含着深刻的慈孝文化,是它教导远赴海外的学子学有所成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客观公正地看《三字经》,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我们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辩证地对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它不仅会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会为世界文明和人类的和平进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