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义人性的底线(12)

时间:2021-08-31

  综合这两节,举实例说明孝弟乃为学的入门之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由于孝弟之人对于父母兄弟有真爱,这就排除了自我中心主义,进而能把自我融入周围环境且成为其中和谐互助的一分子,而不会把周围环境中弱肉强食的竞争场面当成心性的本来面目。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这里稍作总结,指出在孝亲弟长之后,要走出家庭,增加见闻。对于童蒙而言,一要知道某些基本常识;一要认识学习的次第及相关的内容。这将在下面继续讨论。

  可以看出,《三字经》的作者在指出人性的根本问题之后,着重从家教来提醒学习的必要及意义。前面说过,家庭最重亲情,但亲情往往体现为依赖或迁就。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仅仅是满足子女的口腹之欲,而是帮助子女树立向学之心。例如孟母不辞辛劳,用择邻、断机杼的方式唤醒幼小孟子的求学之心,窦燕山以义的方法教育五个儿子,使他们个个成才。又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也体现了家中子女对父母兄弟的爱,这种爱并不局限在别人“爱我”,而是加入了 “爱人”的成分。总的来说,这种在自然亲情中加入的为他人着想的爱,就是“孝弟”。也可以说,“孝弟”是爱的自觉,而不是爱的索取。

  其外,由于童蒙时期的孩童总以游戏为日常,以率性为天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黄香、孔融一样自觉地爱他人,因此,长辈们必须负起教育的责任,无论是家教,或是师教,都不可马虎,都必须到位。再来,儿童应当抓紧时间学习——学做人,学知识,学做事,最终把自己变成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古人如此强调心性在学习中的意义呢?我想,这是由于人人虽为独立之个体,但人人又为相互联系之整体。因此,一个不知心性为何的人尽管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或最高的权力,但当他在做事的时候,个人的价值判断就与他人的存在息息相关。所以,商业上要反对垄断,政治上要反对独裁。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孝弟”的教育,那么,在他日后的所学所思所为就能有益他人,这样的人,忧人之所忧,乐人之所乐,怎能不受大家的拥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