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字经》树立“荣辱观

时间:2021-08-31

  三字经的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巧用《三字经》,树立“荣辱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巧用《三字经》,树立“荣辱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在青少年中能够背诵“三字经”等经典著作的人越来越多。《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

  在古代的传统教育中,幼儿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一共才一千七百二十字的《三字经》包含了许多内容,在看似浅显的词句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三字经这个“旧瓶”,装上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酒”呢?

  2006年3月4日,胡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新时期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面对已经进入课堂,进入教学实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我将“八荣八耻”编成“三字经”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深受师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