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为何来自孟子(3)

时间:2021-08-31

  笔者以为,双方学者在论证前都心中早已有倾向,都太急于想证明自己带有乡愿性质的成见甚至陋见,反而露出了破绽。他们提出来的大多数论证都属于旁证,而不是本证。下面我以超然的心态,从对《三字经》文本的分析出发,来解答那个纷纷扰扰的问题。

  《三字经》的思想根基“人之初,性本善”,而“性本善”是孟子的核心思想,《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善也,有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朱熹在《孟子集注序说》中引二程的话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在孟子之前,孔子的人性论采取了善恶二分法,即君子“性本善”而小人“性本恶”。《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卫灵公》中充满了这种二分法的论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果说孟子把人都看成君子,那么荀子把人都看成了小人,提出了似乎只有法家才会强调的“性本恶”论。

  王应麟恰恰是孟子的信徒,他的学术代表作《困学纪闻》第八卷径直题为《孟子》,是关于《孟子》一书的一系列学术考证笔记。其中谈到孟子思想的地方虽然不多,但每处都会心一笑,心有灵犀。

  《三字经》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这是化用了孟子的话:“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困学纪闻》先引用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以仁治人,以义治我。”接着引用刘原父的有关论述“仁字从人,义字从我,岂造文之意邪?”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愚谓:告子仁内义外之说,孟子非之。若以人我分仁义,是仁外义内,其流为兼爱为我矣。”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困学纪闻》也有明确的阐述:“尧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学所以明人伦。舜察于人伦,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孟子道性善,称尧、舜,莫大于人伦。此正人心之本原也。”正是因为他像孟子一样信奉“性善”论,所以他特别强调“养心”“尽性”,如他说“求在我者,尽性于己。”

上一篇:三字经的渊源 下一篇:影视剧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