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为何来自孟子(2)

时间:2021-08-31

  王是浙江宁波人,区是广东顺德人。《三字经》到底姓王还是姓区,历来存在着分歧。近年来,这两个地方都想把《三字经》申请成属于本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名利面前,纷争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除了上引文献,两方学者进行了别的一些论证。那些论证表面看起来都有利于自己,但都比较容易被对方驳倒。如,宁波地方文史研究老专家桂心仪提出了3点理由。一,《三字经》非博学多闻的大手笔不能作;二,《三字经》仅为儿童上学的启蒙教材,非热爱儿童教育者不愿撰;其三,《三字经》叙写历史文化原来只到唐宋为止。这几条理由很容易被顺德人反驳。《三字经》既然是启蒙教材,就像是现在的小学课本,里面的知识都是常识,思想也卑之无甚高论,非得要大手笔写不成吗?大手笔当然能编写这样的教材,只要他愿意;从水平上说,小手笔也能胜任这项工作,而且可能更愿意。较之王,区可能算是小手笔,他为什么不能做这事呢?第三条更像是在给广东人送弹,因为区也是宋末人。

  对顺德地方学者种种头头是道的说法,宁波的文史工作者也每每做出反驳。清朝咸丰年间的探花、顺德人李文田在其编辑的《三字经句释》中写道:“区适子先生手著、王伯厚(应麟)注解、李文田先生编辑。”宁波人戴松岳反驳道:“元代初期,鄞县与顺德相隔千里,名满天下的王应麟怎么知道千里之外区适子的作品呢?”戴的语气有点借英雄欺人的嫌疑,王应麟固然名满天下,但他就不应该知道千里之外区适子的作品?说不定正是因为他名满天下,区适子慕名将自己的作品寄或托人带给他请他指教呢,毕竟那时浙粤之间驿路还是通的,人员还是有来往的。不过,李文田说王给区作做注解,有点拉虎皮扯大旗的嫌疑。当然,这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顺德人李健明说,《三字经》带有明显的广东方言痕迹,用粤语读《三字经》朗朗上口。戴松岳反驳道:“用宁波话来读也是抑扬顿挫啊。”他还举例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中的‘雪’和‘辍’用宁波话读来也很押韵。”我想补充一句,读多了,读顺了,用普通话或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三字经》都可以被读得朗朗上口。其实,广东人死死扳住的车头(理由)是:王应麟的文集中未见载有《三字经》;桂心仪针对性地指出,王应麟的《碑记》尾部就有《三字经》句式,这给王应麟说提供了一个佐证。

上一篇:三字经的渊源 下一篇:影视剧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