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梳红学发端散文

时间:2021-08-31

  要想条理清楚红学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还是要弄清有关清朝的学术脉络。清康雍乾三朝主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清除反清势力、臣服汉人和稳定政权,其统治理论承继了程、朱理学,官方主导或倡导的学术主题仍然是与科举制密切联系的经学、子学。而民间学术(即非官方主导的)则分为两支,一是以复兴汉学即古文经学和注重考据学;另一是起于晚明时期,至清代成绩已相当辉煌的小说主题。前一分支至嘉庆之后已趋末流,终被晚清时期兴起的今文经学派所替代,其代表人物是龚自珍、魏源,及至革新派康、梁也曾是这一脉发展而来。后一分支则于民间自然发展,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却在民间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至晚清及19与20世纪交接的前后一段时期,治小说在民间学术中已渐成气候,终于取代治经学、史学而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变化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是由某些人促成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闲梳红学发端散文

  治小说的方法也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主要是批点或评点的方式,这批与评的方法就其实质是来源于治经学、子学,是治经学、子学的方法运用在小说上的一种嫁接和演变,在学术史上有人称作评点派。但它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只是附缀在小说作品与文字之上的眉批与点评,不能脱离原来的作品文字单独存在,这不同于我们现在所常见的独立的文艺批评。小说点评李卓吾起步较早,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成就卓然,其后有毛宗岗父子批点《三国演义》、叶朗批点《西游记》、张竹坡评《金瓶梅》,他们的评点得到一定的认可或追捧,原作品的成就和精辟的评点互相倚重,相映生辉,加深了阅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促进了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普及,扩大了知名度和流行性,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带动了其后的小说创作。事实上,在康熙、雍正两朝,就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玉娇梨》、《平山冷燕》、《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等一系列小说作品出现,至乾隆时期,又出现了像《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这样的作品。

  《红楼梦》产生了,但并非横空出世的,是有其产生的必然性的。

  一是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诸子百家到汉赋,经建安体、唐诗、宋词到元曲,每一种主要文学形式的兴盛,都有其血脉的连续性和必然性,而元曲的发展为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因为它与小说有着几乎相同的主体要素,比如都要有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构思,元剧本本身就是中国文学的一次革命,是明清小说产生和兴起的前奏。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发展到《红楼梦》诞生前夕,已有大量小说问世了,小说从形式到构成要素,再到艺术表现方法,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而日渐成熟,小说在民间的流行也为小说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出世的。正是元剧本及明清多部小说的发展作为铺垫,《红楼梦》才得以诞生。反过来讲,假如在《红楼梦》诞生之前社会上根本就没有元剧本和小说这样的文学形式,作者即使是神仙也写不出《红楼梦》。

  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完善,到发达成熟,再到没落腐朽的过程,封建社会产生的标志应是奴隶的解放、奴隶制的解体以及代表地主利益的政权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战国时期已有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态,到两汉时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唐宋时则日益发达成熟,元明时期尤其是明末则日渐显出其没落,有学者认为这个时期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这个萌芽终究没有落地生根而茁壮成长。在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时,明朝统治即刻土崩瓦解,而新生政权又立足未稳,且军纪松弛内讧不止,明将吴三桂降清倒戈,清兵乘势入关,入主中原,汉族政权继元朝之后又一次被推翻了,清王朝的建立,从社会制度上看是封建社会的一次倒退,因为有充分的资料显示,清在入关前后仍然存在着奴隶制,两种社会制度,需要在冲突中揉合,所以在清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一方面是使用残酷的统治高压使汉及其它民族屈服,另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对没落的汉文化及封建制度的认同、汲取和适应。清初政权穿上了封建社会的外衣,而内核却是残酷的奴隶主统治,社会制度日益没落腐朽。表面上看,清建立后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生产恢复,史有康乾盛世之称。而从另一角度考察,闭关锁国的政策正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同时与西方国家差距逐渐拉大,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可以说为以后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埋下了祸根。这种社会的没落腐朽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出来,《红楼梦》正是反映了这种无可挽回的家族和社会的没落与腐朽。

  三是作者文化素养和智力因素的必然性。从《红楼梦》字里行间、行文布局和篇章结构中,折射出作者的文化素养和智力因素都是卓越的。从《红楼梦》本身逆向反思作者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和思想观点,是一个巨大课题,目前的红学文献中涉及较少,尚无进行这方面的全面探索,这也是红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以后我们还要再行讨论,这里仅作粗略说明。从文化涵养方面考察,首先作者显然具备诗词曲赋及格律方面的深厚功底,作者对古诗词曲的理解是广阔和透彻的,运用也是自如而高超的,这可从作品中的大量诗词曲以及有关它们的叙述中折射出来;其次是作者广泛地涉猎过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剧本和小说,比如作者如果没读过《西厢记》、《牡丹亭》,就不可能引用其中的词句,同样的道理,用逆向考察法可知,作者曾研读过的古典文化名人作品之多令人惊叹;第三是作者的才艺修养高超,知识结构广博精深。这可从作品中涉及到的琴棋书画、中医药、宗教、礼俗、园艺、建筑、服饰、器用、游艺、地理等诸多内容可以反映出来。我们无须在此罗列更多,但不影响得出这样的认知,作者若没有这样的文化素养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同时,作者若没有非同寻常的智力,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文化素养。作者文化素养和智力因素的交互作用是《红楼梦》诞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