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球伴我行天下的散文(2)

时间:2021-08-31

  在与高手对垒居于下风时,它告诉我不要气馁,不要着急,要善于思考,找到对手的“软肋”实施有效攻击,才可以反败为胜;当我在赛场上杀得酣畅淋漓,有些放松和轻敌时,它告诫我骄兵必败,行百里者半九十,赛场战局瞬息万变,只有你赢下最后一分,才可以安心喘息片刻。正因为对待训练和比赛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在县城读高中、在省城读大学时,同学和老师送给我“拼命三郞”的绰号。

  在大一校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和另一名乒乓高手合作,竟然逆转击败了体育系的乒乓球“尖子”,获得了男子双打冠军杯,那座奖杯被我自诩为“伊朗杯”(世乒赛男双冠军奖杯)。

  接下来是1995年43届世乒赛(于天津举办),中国男团以3:2击败瑞典队重夺斯韦斯林杯,同为“乒乓球痴”的大学中文老师伍教授因兴奋过度,引发脑溢血不幸猝死。他送给我的一对“红双喜”比赛球拍,成为我对他永远的怀念。毕业后我在家乡教书,然后去岳阳某公司谋职,再然后又浪迹天涯打工寻梦,远足辽宁、浙江、广东、陕西等省,我一直将这副球拍带在身边。

  哪里有乒乓球台,哪里就有我的欢笑与快乐,哪里就有我的坚强自信与美好回忆。

  这些年蜗居南国,工作的忙碌让我似乎淡忘了这小小的银球。但中央五台播放的乒乓球比赛是我每场必看的;上网查企划资料时,我总是要先搜索一些关于国球的新闻动态;我还邀请了两名体校生,在企业开办了一个业余乒乓球培训班——讲解乒乓球技战术和裁判法,教职工打球和做裁判,将国球发扬光大。不想报名者云集,每逢职工休息日,却是我最忙碌的时候……

  如今,乒乓球宛如我的亲密爱人,成为我打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由于每天坚持在乒乓球桌上搏杀一两个钟,我不仅身材一直保持得很好,还练出了肌肉,练出了健康,一年到头难得遇上一次小感冒。  由于长年对乒乓球的研究,我琢磨出了直拍横打、削攻、多向旋转、拉弧圈、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等丰富多彩的技战术,将这个银色的小球变魔术似地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拍中,玩出千百般变化,让它变得时轻时沉、时快时缓、时转时不转、时上旋时下旋、时势大力沉时飘忽不定……让隔网相争的伙伴们眉头深锁、疲于奔命、望球兴叹——真是个不折不扣、难于应付的怪球手啊!

  因为有了银球相伴,在坎坷艰辛的求学路和打工路上,我始终忙碌着并充实着,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