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九龄铜像下的遥想散文(3)

时间:2021-08-31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南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已改《天路》此歌一字的这句歌词是否也可以套在当时这条古官驿道上?是啊!九龄贤相的远见卓识,逐渐被后来岭南历史发展的脚步所印证。自驿道开通后,余惠绵绵不绝。其首先表现为,由唐至宋的中原大动乱时期,由于岭南地区相对稳定,加上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气候宜人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很大,是躲避战乱和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故为中原人民所垂慕。而梅关古道的开凿又为他们南迁提供了交通之便。因此,南迁的中原人民前后不断地经古道越大庾岭进入岭南。其中,由于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是承南启北之地,而梅岭脚下的珠玑巷又是岭北进入岭南的第一站,因此珠玑巷成了度岭南迁之人率先驻足之所。这些度岭南迁的中原仕宦庶人,故多先驻足珠玑巷,而后或定居或南徙。据《南雄县志》和相关族姓族谱记载:单宋代这一时期,由珠玑巷南迁至番禺、南海、顺德、中山、珠海等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就达到73姓164族。这些前后从唐宋至明清的移居者,后来便成为了现代“广府人”这一族系来源的主体,而珠玑巷则成为现代“广府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如;明代名人,番禺的屈大均称“南屈珠玑实始迁”、清代的维新领袖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则说:“始祖建元,南宋时,自南雄珠玑里始迁南海县西樵山北银塘乡”;新会人、维新派另一领袖梁启超家谱《梁氏世系图谱》介绍:“绍,字美,宋进士,绍圣间,为广东提干,与叔同择居南雄珠玑里,广东梁氏自公始”。至今,所有珠玑巷南迁之人均视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均视珠玑巷为本族系之“根”的出处,至今前往珠玑巷寻宗访祖的各族姓子孙络绎不绝。中原仕宦庶民南迁到珠玑巷驻足休养生息,然后再迁徙到岭南各地,这条古驿道为此可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源源不断的北人南迁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后人评之:梅关古道开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岭南在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下,耕读之风甚盛,人文蔚起,各种落后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从此岭南开始“名宦贤达,代不乏人” ,岭南政治、文化面貌为之一新。据《南雄县志》记载:宋代保昌(今南雄)一县就产生举、进士39人、特科64人。北宋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明朝名震朝野的户部尚书谭大初、清朝充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的胡定以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皆为岭南人。至于现代,岭南更是星汉灿烂,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等。稍有历史知识之人,心里必然清楚:正是这条古驿道推动了中原文脉延伸到了岭南,使之成为中原文明延伸的重要驿道,是岭南快速前行的历史光芒把这条古驿道的每一石块、每一寸泥土照耀得如此光亮。今天,当游客踏入文献公祠和夫人庙,又有谁不对贤相的丰功伟绩而肃然起敬?又有谁不被贤相的远见卓识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