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九龄铜像下的遥想散文(2)

时间:2021-08-31

  遥想当年,秦始皇为经略岭南,曾发工十万戌五岭,筑横浦关(今梅关)于大庾岭上,这就是梅关的来由。到了秦末,当时的龙川令、即后来的南越王赵佗,为防止秦末农民大起义对南越地区的侵扰,也曾“移檄告横浦关,绝道自守”。由于梅关地处“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之要冲,有“岭南第一关”之称,自古以来就属兵家必争之地和岭南重要的关卡之一。时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从朝廷告病归祖籍韶关的张九龄,经过一番蹒跚踏上梅关古道之巅时,只见孔道崎岖、两旁悬崖陡峭,翻山越关,何其艰难!当他进入关楼小憩,遥望南疆,只见“开元盛世”所刮起的盛唐雄风已被巍巍的南岭阻隔,整个岭南仍然一片荒化。作为从荒化蛮邦走入朝廷的第一位宰相,他深知:自“永嘉南渡”以来,华夏经济、文化重心已渐南移,而至今岭南仍未出现在全国叫得响的名门望族,足见故土岭南之落后!在进入当今大一统王朝的盛世时代,岭南与岭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条件已日趋成熟,而岭南黎民百姓却多么渴望早日得到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改变自身的落后面貌啊!想起这一切,他心绪滚滚。此时,他心里甚清楚:眼前这条南北主要孔道、原梅关古道早已不适应这一形势发展需要,打破五岭阻隔,改善南北通道,推动南北的联系与交流又是何等的迫切与重要!因此,他一回到老家,便立即上奏唐玄宗,要求开凿岭路。皇帝准奏后,张九龄便奉诏集十万人之力,一锤一凿,历经两载艰辛,在梅关要隘凿通了一座长二十余丈、高十丈余的大山坳,并拓宽了原古道路面,使这条原来的军事关道变成 “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至此,这条宽阔的驿道已把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连结成了一条纽带,使岭南货物可溯北江入浈江到达南雄,然后沿梅关古驿道,越大庾岭至南安,再沿章水,下赣江,出长江;而岭北货物也多由此道下北江至珠江。“峤岭(大庾岭也称峤岭)古来称绝徼,梯山从此识通津。”故古道已成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公道自在人心!”黎民百姓心里总是装有一杆秤,后人忘不了这位贤相的不朽功勋,特在古驿道旁兴建了一座文献公祠和夫人庙。每当后人至此,无不肃然感怀,以虔诚之心缅怀这位伟大的贤相及其为古道开凿献身而深明大义的张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