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九龄铜像下的遥想散文(4)

时间:2021-08-31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道的另一份厚重和不朽就是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中原人民的南迁,除给岭南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之外,还给岭南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力及资金,从而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岭南在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的影响下,逐渐摆脱了落后的生产状态。岭南人民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农业特色。如当今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立体开发,正是受此长期影响发展的结果。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宋的岭南已经普遍出现;水利兴修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岭南人民所认识,使岭南地区早涝保收能力得到增强。记得广东有史可查的最早大型水利工程之一的“凌陂”,就是宋代保昌县令凌皓倡导、兴建的,可灌田5000余亩,这些都是岭南农业日益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由于梅关古道在南北交流中处于承南启北的地位,故带动了浈江至珠江水陆交通沿线运输业的兴旺,而运输业的兴旺同时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至宋代,南来北往的商旅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梅关古道,每天来往古道夫力不下千人,大小船只在江上来往穿梭,古道上的商贩非常活跃,真是幅“浈江船艇如棱,古道驮担摩锺”的繁忙景象图。这时的梅关古道可谓成了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纽带。因为,岭南大量的盐铁,香药,百货等物品都经古道运至虔州,再水运京师;而北货,如江西的米谷、药材,苏杭的丝、茶、棉花、棉布等商品,也多由此道行销岭南各地或转广州出口外销。故梅关脚下的雄州及浈江入北江隘口的韶州成了南北货物集散地和批发市场,一跃成了岭南的商业重镇之一。如两宋时的雄州镇已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商镇,从而获得了“小扬州”之美称。正如清代名人朱彝尊的《雄州歌》所云“涎雨蛮烟空日夜,南来车马北来船”,正是古道第一中转站——雄州市镇的生动写照。这些史实的展现,让今天的游客只要一踏上这条古驿道,抬头仰望关楼上“南粤雄关”那苍劲有力的四个古体字,抚摸一下古驿道上的一砖一瓦,亲闻一下古驿道上的一泥一石,那古道上曾经响起的马蹄声、铜铃声以及挑夫的吆喝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一幅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图立即展现在眼前,让游客的谒古情愫得到尽情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