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钟灵寺散文(3)

时间:2021-08-31

堰塞湖群——五大连池

  老黑山期的火山喷发形成三个火山堰塞湖,或称为熔岩堰塞湖,即药泉湖、月牙泡和五大连池。三个湖是主要旅游景点,又是主要经济区。认识三湖,开发三湖对当时的连池市显的十分重要。药泉湖是市内第二堰塞湖,呈肾脏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水深6.6米,面积0.12平方公里。位于北饮泉北几十米,药泉山东1.3公里,是药泉河的源头。水源主要来自二龙眼。这里正在建设为配套的旅游景区,纳入发展渔业水产的规划、实践之中。

  月牙泡为第三堰塞湖,位于石龙台地西北角,分为南北月牙泡。面积分别为0.22平方公里和0.4平方公里,水深5.3米,水源来自西部火山溪流,无出水口。这里距市区30几华里,还没有开发,仍保持原始形态。我带人踏查这里的时候,有些地段完全靠步量。但这里潜力很大,经过开发和水质“建设”,将是独具特色的景区和水产养殖基地。对药泉湖和月牙泡的认识是对原来单纯旅游观点和不能进行经济开发观点的突破和发展。

  五大连池境内的地上水系干流主要是贯穿南北的石龙河,即白河,发源于五池北15公里的坡谷中,由西向东注入五池,为上游;再向东,注入四池,转流向南流经三、二、一池。五池到头池南端口15.26里。河水南下,加盟讷谟尔河,全长50余公里。境内有张通事沟、药泉河、双泉河等六、七条小支流注入。

  白河水系形成在万年以前。老黑山、火烧山于1719年——1721年喷发时,熔岩四处流淌,沿白河河谷最长,四处堵塞,形成一池(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串珠般相连的堰塞湖群——五大连池。每池的两侧或一侧都是裸露的熔岩台地,千奇百怪,各有风情,形成独有的特色,是难得的旅游、度假胜地。

  五个湖正常水面16.52平方公里,容量8260万立方米;盛水期水面达40.21平方公里,容量为17万立方米。三池最大,正常水位8.208平方公里,最深处为16——18米,盛水期水面21.5平方公里。晴天无风,湖水如镜。三池正处在群山中心,地势又低,群峰倒影映入池面,“一湖碧水映群山”。景色奇特。我曾和办公室同志乘小鱼船横过三池,在池中心两次停留。淡棕色池水中带有黄绿色,格外惹人喜欢。群峰倒映,色调情调和谐,山形云形融汇,树影石影交错,美不胜收。我想起原长张爱萍视察五大连池写的诗句

  五池十四山,

  地火冲云天。

  雄狮踞石海,

  群山立水间。

  不过,群山倒立或侧卧也。此处理解可讲形象,讲意境,讲诗情画意,不可具体化,不可细化。

  我还和副书记王宝林等同志乘新购游艇在二池水上往来,探测半熔岩的沙泥湖底,研究发展连池市支柱产业——水产渔业。这里湖水营养丰富,无机氮、磷酸盐、硅酸盐含量高,鱼类丰富,有11科37种。湖中最驰名的鱼有青稍红鳇、鳌花、鲫鱼。鲫鱼脊背宽厚,肉质格外白腻而鲜美,似乎是独有特点。

  当时,连池市吃财补贴饭,财源经济很少。我在嫩江县当革委办主任时,可以动用五、六千元、上万元的财政费用。当了市长批2000元的费用时都颇费思量。旅游业,当时还没有成为国家支柱产业,还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识,没有成为真正行业,收入量校低。政府工作在抓好疗养旅游业的同时,努力在经济工作中有所突破。农业力量只限于三个小村和地方小农场,属于正常运行状态。我们把目光投向“在一石一水上求发展,在一林一山中做文章”,拟在石水中突破。水,集中在地下矿泉加工化、商品化、市场化,打进国内外市场,求得大发展。地上水集中发展养鱼,以水产的高品质工业化打入国内外市场。

  五大连池水面浩大,容量具有规模,水质尤其肥美,特别适宜发展以渔业为主的水产业。我曾和宝林等同志召开研讨会,探讨发展养鱼业。除体制问题以外,拟集中在三池子投放鱼苗3年。计划3年以后,以人工投放鱼苗为主,捕捞2斤以上池鱼,5年以后捕捞5斤以上的大鱼,年产500万斤以上,市财政可增加收入500——1000万元。这个数字对当时收入微薄的市财政无疑是巨大的力量。我请农牧渔业局同志提出方案,提交市政府、市委两次讨论,均获通过。在三池建立以度假村为标志、以石碑石林为特点的旅游景点也获批准,纳入总体规划,做为发展重点。可惜,我调走以后,只有原始性、自发性的三池建设,没有形成文化特色。国家诸多领导、名人留言题词也没有见诸于刻石成碑,散落在档案室中封尘。

  五大连池还有诸多传说。当时,有位热心的老同志,人称“小白龙”,多次找我谈整理五大连池传说。我赞成他,支持他,还和他一同研究故事情节。其实,传说、故事都是编的。不管那个年代,都可以编辑传说,讲故事。开头都可以用“很早很早以前”、“听老人说”、“古时候”之类。但编的必须贴近生活,符合常规和人情。有的传说可以有根据,有的传说可以因景因情而作。小白龙果然整理编辑了一本书,获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奖励。其中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最具特色。这个传说不知道哪年哪月的人文作品。我很小的时候,听“瞎话”就有这个故事。我也曾用这个故事动员母亲到五大连池市看一看。

  故事脍炙人口。据说,古时候的山东一个村庄,李氏夫妻30几岁还没有生子。他们到庄前龙王庙祈祷,妻子果然怀孕。临盆的时候,风雨雷电,狂风大作,但却满屋红光,生下一个男孩。这孩子浓眉大眼,出生就会跑,会说话。全家人和邻里都十分奇怪。端午节的时候,他母亲喝了几口雄黄酒。这天中午,“老李”吃完奶睡着了。大半雄黄酒在奶中有反应的原因,原形毕露,变成一条小黑龙。头扎在母亲怀里,尾巴搭在炕沿上。其母因此惊吓昏了过去。其父恰在此时归来,见状,用菜刀砍去。小黑龙惊醒,赶紧收缩龙身。但为时已晚,尾巴被父亲砍去一半。他负痛而逃。几经周折,落脚在五大连池三池子。时间稍长,人们都知道他的这段历史,呼他为秃尾巴老李。

  小黑龙离家,他母亲因惊吓死去。消息传到他这里,“老李”痛哭不止。离家第3年的农历6月份乘风雨之机,腾云驾雾,飞回老家,为母哭拜祭坟。从此以后,每年6月份都飞回山东祭母。每年的这个时间,三池子上空也都有一股黑云,下端带有一股白气,称之为龙尾,为“老李”搭“桥”,接他上天,飞回山东。

  故事讲孝敬老人,分明是儒家思想的表述。中华民族美德的展示。但没有结束,还赋予“老李”爱憎分明的形象。据讲,三池子原有一条小白龙,无恶不作,鱼肉百姓。“老李”劝其改邪归正,无效。两龙便打了起来,一直打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老李乘休战之机,把消息告诉当地渔民和农夫。当地人恨死了小白龙,都赶来为老李助战。重新开战的第二天,渔民、农夫已经看明白了“阵势”,纷纷准备馒头和白灰。当看到黑水翻上来的时候,他们就扔馒头。老李吃了馒头更有劲头,拼杀更有力;当看到白水翻上来的时候,大家就扔白灰。如此几次,小白龙渐渐不支而败走。从此,老李成了这一带的“能人”。他呼风唤雨,造福一方。秃尾巴老李的故事越传越远。以我个人经历而谈,德都、讷河、北安、克山和嫩江、黑河、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均有老李的传说。

  传说归传说。气象的奇异景象却是真实的。我在五大连池市度过两个夏天。两年的公历7月份都见到秃尾巴老李“回家上坟”的图景。1984年7月下半月,三池上空几乎天天都有特异现象。一些熟悉秃尾巴老李和三池子关系的人都格外注意三池上空的变化。

  忽然有一天中午过后,有位同志喊我,告之黑云柱状形态出现了,也即龙尾云出现了。我们站在机关院内,果然见一大片黑云中逐渐有不规则的柱状云向三池方向下延。方向为东南方向基本向西北方向下伸。我带几个同志乘车经欢欣岭向三池方向奔去。

  柱状云越来越长,越来越浓。在欢欣岭北望,由于不远处松林障碍的原因,云柱似乎已经延伸入池。当地同志说是龙尾下延到三池。三池被搅的池水涌成水柱,老李乘云而去。但车过松林,距离三池渐近,只见云柱下端明晰,和湖面毫无关系。云柱和湖面之间的距离大半就是传说中的白气。当汽车停在二、三池子中间的道路上时,再也没有在办公楼院和欢欣岭看到的神奇。但长空中一柱黑云却久久不散。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我从焦得布林场中午返市。大家又议论秃尾巴老李“登云”返乡故事。当车过东焦得布山的时候,同行人不约而同地又看到云柱从浓云中开始下延,情形和上年所见几乎一样。我们又驱车在欢欣岭略停。有同志拍下了“龙尾”云柱。当再次驱车到三池时,依然没见到“龙尾云”入湖迹象,更没有见到池水浪涌成柱、翻江倒海的形态。有同志说“老李”翻跟头从湖面一下子跳进云柱之中,回山东去了。我想,这个说笑还可以编出一个故事,开头还可以说“很早以前”。很早时限在何时?有堰塞湖不过在1721年,距离1985年二百六、七十年。“很早”也即二、三百年。

  人们围绕中华民族历史,以三池为载体,还演绎出不同政治背景的故事。例如抗日战争,传说还有湖怪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人民群众依据五大连池同日本鬼子斗争的传说,等等。这里传说年年有,故事永远编不完。

  传说是美好的,为堰塞湖五大连池增加了神密与美丽,罩上一层遐想的光环。这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发展下去,完全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五大连池文化。这种现象和三池壮观的火山水色结合,建设几处度假村为依托的水上游览区,将是多么理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