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维谷的医务界的散文(13)

时间:2021-08-31

  他们大概已经明白,此时此刻的专家可能从根本上忽视了老人的高龄以及整体多器官衰竭的客观存在。

  是夜,老人在没人打扰的安宁中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八十多岁的垂危老人,在就要“远行”之时,竟然要被动接受常人无法忍受的极端手术带来的痛苦,且疗效不保。如万一成功,也就多在痛苦中逗留三天。

  我真的不明白,你要不管不顾的倾其全力抢救,让一个命如游丝的老人在极端痛苦中多活三天,其中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这种手术方案的确定与实施,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考虑,都是极不合理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恰当的把这件事看成是在做生意,难道不是一笔亏大本的买卖?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句医务人员都十分熟悉甚至是十分热烈的口号:“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大有“危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冲天豪气。这一句口号不仅仅是医生是们的座右铭。同时,也是病人的亲人们发自肺腑的期待。

  从表面上看,它几乎就是每一个医生都要认真履行的职业宣言。它是对生命的一种极大尊重与敬畏,更是对人权、人性的极大尊重。但大家都应该再仔细想一下,其实,医生们并没有给你“我们一定能把他治好、救活”的承诺。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换一句话说,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

  人们或许不明白医生的这种充满理性的行为是否是完全正确的行为?它是否适用于每一个患者?或者适用于某一些特殊病人?它是不是一种理性的虚张声势?一些医院或医生会不会在这个看起来正气十足,甚至是冠冕堂皇的口号下,进行着利益性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这里有两个值得大家深思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