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优秀散文(3)

时间:2021-08-31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最爱的,特别是先秦时期,感觉那个时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纯的一群思想家和文学家,先秦诸子的作品,都有其深厚的思想主张,可以说一个人就形成了一个流派,这是后来的文学家无法企及的高度。看老子和孔子的作品,甚至让我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因为直到现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这样有思想深度的伟人了。当时,一本厚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我几乎把里面的文章和诗词全部背了,可惜到了现在,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

  读名著也是从高专开始的,读《简爱》、《斯巴达克斯》、《梵高传》等等,但自己感觉名著还是读得不多。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只钟爱《三国演义》,《红楼梦》没有读完,《西游记》让电视给害了,《水浒传》则在心里有点不屑:感觉这本书只刻画了一群草莽英雄脸谱,并无特别之处。外国的名著读得不多,读完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感觉斯通的传记写得好,便再去读他的《达尔文》传,却让人觉得太枯燥。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总是感觉太写实,无法读下去,这也是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区别之一,外国人注重写实,中国人注重写意,这和画画是一样的。比如外国人画一棵树,总是喜欢将这棵树每根枝条,每片叶子都画下来,而中国人不会,只要看画的人知道画的是什么就可以了,并且在技巧上称之作留白。其实东西方文化上存在差别,但更多的融合与补充。比如萨特,刚开始时觉得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些可笑,他认为:如果将人关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这个人如果碰巧摸到了一张椅子,则证明这张椅子是存在的,如果他没有触摸到这张椅子,则这张椅子是不存在的,他把他的哲学思想用小说的形式的反映出来,对于从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来说,这种说法有些荒谬,但当我们看看中国的童话故事《盲人摸象》,又会感觉两者有相通的地方,对于人类的认知论,显然这是值得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