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不废散文(2)

时间:2021-08-31

  “圆明园”这个名字,据说是当年康熙皇帝亲自命名的,对于“圆明园”这个名字的由来,雍正是这样解释的,“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只可惜,这个象征“君子”和“睿智”的园林,最终还是没有能够阻挡住侵略者的铁蹄。当侵略者们在圆明园中抢劫一空后,又放了一场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雨果曾经在作品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他所说的这两个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如今,这个圆明园,已经被改造成了遗址公园,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群众休憩的.好去处。

  或许有人会说,将废墟整旧如新,让它恢复当年“万园之园”的胜景,重新变得“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岂不是更好吗,这样更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做无疑是多此一举,得不偿失的。因为,或许,我们能够让湖光山色的美景恢复如初,能够让雕梁画栋的建筑物恢复如初,能够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器和瓷器重新营造一个圆明园之梦,但是,我们又能将中华民族胸口的那个伤口也抚平,恢复如初吗?在圆明园的废墟中思索,能够让人对历史有着更为客观,更为深刻的理解。

  想当年,曾经有一位叫做闻一多的诗人,他工作的地方,距离圆明园的遗址很近,于是,他每天中午,都会去圆明园里转转,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倾听那废墟的呼唤、哀号,于是,他的爱国之情便喷薄而出,化为了一首首的诗歌,《洗衣歌》、《死水》、《一句话》……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就是在他面对废墟的思索中,才应运而生的。

  其实,又何止是诗人呢,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啊。圆明园的残迹尚存,在废墟中哀思,可以时刻警醒自己,警钟长鸣,勿忘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废墟,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有些国家,对于古旧建筑物的保存,是非常花心思的,比如,我曾听不止一个人说过,在意大利的罗马,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古罗马广场,在那里,有一个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的废墟,这个废墟,就坐落在城市的中央地区。而且,除了这座古罗马竞技场以外,到处都能看到一些不知名的遗迹,有时候是几根立柱,有时候是几块残石,有时候是一尊雕塑,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成了名符其实的废墟,可是,它们又全部被妥善地保护了起来。

  意大利人将这些废墟作为珍宝保存了下来,所以,罗马的一切都是旧的,旧的街道,旧的房屋,甚至,当你在街上走路的时候,都会疑心从远处走过来的那个人,是不是一个来自古罗马的哲学家。哲学家们是懂得废墟、理解废墟的,有人曾说,在地球上行走,没有一处不是废墟。不错,现在的废墟,在过去也曾是辉煌的建筑;而现在光怪陆离的城市呢,未来或许也有可能变成废墟。所以,让我们尊重每一片废墟吧,因为,尊重废墟,就等于尊重我们自己。

  只可惜,上海的那些石库门建筑,就没有罗马的那些废墟幸运了,其实,很多古老的石库门建筑,直到它们被拆除的时候,还是比较完好的,还远远够不上废墟的资格,很多石库门在被拆除前,还是住着居民的。老房子,古建筑,抵挡不住推土机推进的速度,于是,在一片轰隆声中,那些老房子,真的就变成了一堆废墟了,城市改建的速度越快,它们蜕变成废墟的速度也越快。

  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那些不得不拆除的老式建筑物而言,如果它们的确已经是危房了,不得不拆除它们,盖上新的建筑物,那么,也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对于那些承载着几代人美好回忆,凝聚着历史沧桑的建筑物而言,恐怕就不能一概而论,将它们全部拆除了吧。

  就拿上海而言吧,上海的古建筑,虽然比不上西安、洛阳等文化古城,秦砖汉瓦之类的历史遗迹比较少,但是,却依然还是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物的。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在外滩,能够看到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各种形态各异的建筑物,恐怕很少能够有一个城市,可以让这么多类型的建筑物,都出现在同一条大街上,但是,上海做到了。

  上海的建筑物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中西合璧的风采,自然和上海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当年,西方列强在进入上海后,纷纷租借上海的土地,并在租借地上盖了有本国特色的建筑物,这就是为什么,上海的建筑物类型会如此纷繁复杂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这些老房子,已经不只是老房子了,它们是上海百年沧桑史的见证人。

  在上海的诸多建筑物中,最具有上海特色的,当属石库门了,上海的旧弄堂,一般都是石库门建筑,这种类型的建筑物,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它吸收了大量江南民居的式样,用石头做门框,因此,才会得名为“石库门”。

  作为上海近代的一种重要的建筑物,石库门曾经见证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说一大会址,比如说渔阳里团中央旧址,这些遗址毫无例外,都是石库门建筑。在石库门中,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它不仅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人,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人。

  对于这样的建筑物,当然不能简简单单地就用一个“拆”字来代替,所谓的“旧城改造”,也不能简简单单地就把老的街道、老的城区全部推翻重建,这样做的话,无形之中会渐渐毁坏上海的传统文化。

  好在,在上海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对于石库门建筑的重要性,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据说,“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也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中了。相信,绝大多数曾经见证了历史的老房子们,会被保留下来的,因为,当我们的后辈问我们,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不想指着那些千篇一律的摩天大厦说,那里曾经有一片漂亮的石库门房子,但是,现在它们只存在于泛黄的老照片中。  废墟,这就是废墟,这就是我对于废墟的思索。

  有的时候,人类的脑子会变得很简单,简单得想不通一些很显而易见的道理。当人类看见老房子的时候,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它们应该被拆除,那里应该先变成一座废墟,然后,将有一座新房子矗立起来。所以,在这种时候,似乎任何人都无法阻拦废墟的诞生,人们的脑子里只剩下了“新”和“旧”这两个概念。

  但是,要搞清楚的是,“旧”和“没用”并不是一对完完全全的同义词啊。就拿那些老房子而言吧,甚至,还可以拿那些已经变成了废墟的建筑物来做例子,诚然,它们看上去的确是很破、很旧,和这个漂亮的城市相比,是那样格格不入,但是,它们就真的是没用的吗?废墟可以供人凭吊,可以留作纪念,可以使人警醒,站在一片废墟中思索,任何人的脑子都会变得格外灵敏的,在那种沉郁、深厚的历史的浸染下,人人都能成为哲学家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如此讨厌废墟,想要将它们尽快清理掉呢?

  听说,美国著名的诗人艾略特曾经在他的诗歌《荒原》中这样表示:世界越是现代化,越是进入无序的荒原状态。或许,他所说的“荒原”,其实也就是“废墟”吧,当精神颓靡、记忆消逝的时候,心灵的废墟就诞生了。不过,我却觉得,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或许,在灰尘飞扬,吊车轰鸣的废墟里,有老房子那氤氲不散的灵魂存在。是的,我相信,每一片废墟,都是有灵魂的,都是有记忆的,当那些老房子被拆除后,那些美好的记忆,却并没有同时被拆除啊,正相反,它可能更加深地刻进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呢。

  就好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当公园拆去,别拆去记忆”,我相信,只要记忆还在的话,废墟就永远不会变成真正的心灵荒原,正相反,不管是历史的废墟,还是文化的遗迹,它们都能够激起人的思索。

  废墟不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人的心里,但是,只要记忆还在,废墟,不废。

【废墟不废散文】相关文章:

1.余秋雨散文《废墟》

2.城堡与废墟的散文随笔

3.废墟上的竹叶花散文

4.余秋雨散文废墟

5.爱情散文《废墟上的相思》

6.经典散文《站在废墟上的微笑》

7.余秋雨散文欣赏-废墟

8.废墟堆上的春天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