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不废散文

时间:2021-08-31

废墟不废散文

  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行,一路上,我路过了无数的建筑工地,有些已经能够看到矗立起来的新楼房,但更多的,却是瓦砾遍地的废墟。在那些即将被整饬一新的废墟之上,偶尔还能够看到一面面容颜憔悴、灰头土脸的老墙壁,像一个“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老翁一样。它们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它们身上那千篇一律的“拆”字,却证明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这些颓败了的建筑物,终将被拆毁,变成一片废墟是它们的必然命运,一栋栋崭新的建筑物,在不久之后,将昂然挺立在它们曾经站立过的地方。

  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我都觉得似乎有些心痛,虽然我一直在自己安慰自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就好像垂垂老矣之人,最终要归于尘土,又会有很多新生儿呱呱坠地一样。然而,这真的是不可逆转的吗?面对那堂而皇之的所谓的理由,我不禁沉思。

  打开电视机之后,我又看见了这样的一则似曾相识的新闻,说是上海某石库门的居民,联名为即将被拆除的石库门老房子请愿,请求将那栋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作为历史的遗迹,永久地保存下来。这是一个我多么熟悉的新闻啊,在几年前,当我奶奶家所在的武定路面临拆迁的时候,在那里附近的一些居民,也曾经为保留一栋比较完好的当铺型建筑而努力。当时,在《新民晚报》上还曾经刊登过整版的文章,来介绍这栋房子呢,不过,遗憾的是,这样的一幢建筑物,最终还是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居民们再多的努力,还是无法将它从化为废墟的命运中挽救出来。

  再后来,武定路被改造一新,那些如“婴儿”般的新墙壁,取代了那些布满苔藓,经受着岁月剥蚀的老墙壁。我知道,到了很多年之后,这些所谓的新墙壁,也会逐渐变老,韶华不再,到那个时候,它们也会被推倒,重建,重复着它们的祖辈们曾经的命运。

  于是,我开始转而思考,废墟的意义,废墟,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索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废墟做一个定义,究竟什么才是废墟呢?在我看来,所谓的废墟有两种,其一是真正的废墟,是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残损、破旧,必须要拆除的已经“老”了的建筑物,而另一种,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废墟,它们的“老”是“古老”的意思,那是一些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老建筑物。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废墟”,人们的态度自然也是不同的。

  说实话,新挺立起来的大厦,就好像是一个强壮的人,但是,它无论如何高大,却依然无法摆脱它们那不可避免的宿命,那就是,变为废墟。其实,当我们面对废墟的时候,大可不必太过于伤感,因为,废墟往往产生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地方,由于各种可测或不可测的原因,一个曾经辉煌灿烂过的地方,变成了一片废墟。所以说,废墟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明的程度。

  产生一个废墟的原因,其实有很多种,首先我们能够想到的,便是自然灾害的破坏,比如说风、雨、雷、电、地震、海啸、泥石流等,都会造成废墟。传说中东方的楼兰古城和西方的庞贝城,就都是因为环境遭到破坏,而遭致灭顶之灾的。抛开古代不说,说说现代吧,就拿地震来说,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在唐山和汶川曾经发生过的特大地震吧,成千上万的房屋倒塌,沦为了废墟。

  不过,有一种灾祸,恐怕比天灾更要厉害,那就是人祸,比如战争,比如恐怖袭击,比如暴力犯罪等,都有可能造成废墟。“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的这句诗,一语就道破了天机,在历史上,有多少曾经辉煌的王朝,最后都由于战争而亡啊。骊山四顾,阿房一炬,传说中项羽的一把火,把个酌金馔玉、击碎珊瑚的奢侈秦宫,烧作了一片焦土,而今,龙楼凤池不再有,只剩下了衰草萧疏。不管是酒池肉林,琼楼画舸,还是汉家陵阙,咸阳古道,顷刻间兵动干戈,消失得无影无踪,唯剩下残阳如血,箫声如咽。

  当然,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城市改建,必须要以新换旧,拆除旧的建筑物,在原址上盖上新的楼房,因此,也有可能会产生暂时性的废墟。

  废墟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产生,其中有的是无可奈何,但是也有人们主动为之的,所以,对于不同的废墟,人们恐怕也应该有不同的态度。

  对于那些因为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而造成的废墟而言,把那些废墟处理掉,一切重新开始,在废墟上站立起来,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吧。不管是唐山大地震之后,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都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灾后重建工作,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将一个原本布满残垣断壁的荒芜废墟,清理干净。新的楼房被盖起来了,新的桥梁被架起来了,新的道路四通八达,在灾难中勇敢地伫立在生死边缘不曾退缩的人们,当然也不会被那些废墟吓怕,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废墟再次变成了美好的家园。

  或许,对于废墟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归宿吧。

  我曾经听人说,我们不应该把废墟简单地处理掉,因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有些废墟,绝不能够简简单单地就全部处理掉,适当地保留一些下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在那些经历过大规模的自然灾难的城市,比如说汶川吧,开辟出一个场所来,保留部分被震毁的建筑物,建成一个主题公园,或许,这也未尝不可。当人们面对那些废墟的时候,再回首看看鸟语花香,整饬一新的的城市,两下一对比,自然会联想到生命的美好,必然会更加珍视眼前的生活,相比将所有的废墟全都处理掉而言,这样做,恐怕会更有助于他们从曾经的伤痛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对于那些战争的遗址,在我看来,或许将它们保留下来,会更好一些吧。在经历了风雨和战争洗礼的北京城,包括紫禁城在内的绝大多数古建筑都被保留了下来,这自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却有一处地方,永远地变成了废墟,这片废墟,在了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耻辱的一笔。

  那就是圆明园,这座由清朝皇帝在150余年间悉心创建的大型皇家园林,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但是1860年10月的时候,它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从此,化为了一片瓦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