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面食中的面条散文

时间:2021-08-31

  在面食中,有一种从洪荒的新石器时代就飘香而来的食品,流韵至今,还在弥香长街窄巷,无论是豪华宾馆亦或快餐店面里,就是居家生活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那就是我们时常食用的面条。难以想象,我们祖先为了将小麦制种成为面粉,要花费了多少精力才研制出盘盘石磨,也不知道他们为了将面粉制种成为可口的面条,又费尽了多少心思,才想出了擀面杖这个简易的工具,不得而知的经过,也无法知晓。

经典面食中的面条散文

  打开尘封的岁月长河,划着记忆的扁舟,在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那个码头上,我不仅看过石磨,还亲自使用过石磨,去磨面粉。虽然不是洪荒时代遗留下来的那些磨,但运转的原理和外貌,还携带着那时那固有而古幽的神韵。

  河水清清,码头清幽,杏黄的竹篮在水中晃动,下面自动地漏去泥土灰尘,上面一只雪白的柳制舀子再飘去那些还带有外壳的小麦,这就是曾经洗净小麦的方法和场所。

  洗净的小麦要摊在悬空的芦苇编织的席子上,去亲吻毛茸茸的阳光,当有八成干时,就可以一把一把地喂入磨嘴里,咽下的小麦在人工拉推运转的磨牙中被碾碎,在从磨盘之间瀑布般地垂下,这些粗细不均的半成品,必须在经过旋转抖动的筛子和箩子的处理下,才会成为雪白的面粉。磨碾出的面粉,一般是第二三轮回磨的面粉最漂亮,细腻,洁白,口感也好,但从营养角度来说,又无法和其它轮回出面粉相比,含有的微量元素少。每一次磨面粉,妈妈总是将二三轮回磨出面粉和在一起,并收藏在另一个缸中,平素不去动用它,专门用来做手工面条食用。

  每一次做面条时,妈妈总是用干瓢(葫芦成熟后制作而成)小心翼翼地将洁白的面粉舀到一个瓷盆中,放到桌子上后,左手又拿起水瓢(也是葫芦成熟后制作而成的),从水缸中舀出一瓢碧清的水,又用右手抄起少量的水,慢慢地滴入面粉上,随手又搅和一下,继续淋水搅和,每一滴水都会在面粉中形成一个“雪团”。当满盆都是雪团时,妈妈才会放下左手的水瓢,挽起双臂的衣袖,伸手去揣面。

  揣面的初期,如果发现太软,需要再加入一些面粉,倘若太硬,则需要加水。揣面往往用搓、揉、按、压等一系列方法,最后才将面粉揣成为一个外表光滑、内里软硬适度的大面团。无论做什么品种的面条,都必须让面团刑(放置在一旁)一会,大约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水与面充分溶合,形成一体。

  揣面,看似动作轻盈,柔曼,但却是一件吃力的事,每一次揣面,我都会发现妈妈的额头沁出汗珠,面刚刚揣好,就是那短短的十分钟,妈妈还要去做其它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将案板驾到平素吃饭用的小号的八仙桌上,并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并取出长约一米五的擀面杖(那时候,由于经常要做面条,一般人家对案板和擀面杖都很讲究,不仅外表光滑,木材一般会选择银杏树去加工而成,因为它木材看似柔软细腻,一旦制作成为物品则不会变形翘走),放置在一侧备用。

  随后,妈妈取出盆你面团,放到案板上再次搓揉,直到妈妈认为软硬适中后,才会将面团按压成为一个大大的圆形,并在其上下又撒摊厚厚一层的面粉,在用擀面杖碾压几个来回后,就将它慢慢地卷在擀面杖上,并用双手轻轻而缓慢地向前推滚到案板边缘,然后,再拉回面前,再向前推滚……如此要经过数百次甚至数千次操作。

  擀面时,双手要各自握住擀面杖的一端,用力要均匀,双脚剑步,上身前倾。随着滚动碾压的轮回成熟的增加,力度要不断增加,才能够让面逐渐变薄。同时每经过一段时间还要将面糊变成为面皮展开,撒上适量的面粉,以防止它们在擀面杖上粘结。初若荷叶大小,后赛缸口,最后直径几乎和擀面杖一样长。经过数次展开、卷起,并不断擀压,面皮才成为要求达到的厚度。

  擀面的事急不得,必须循序渐进,一锅面条的筋斗如何、口感怎样,完全取决与擀面的功夫和细心,以及后来的刀工如何。如果擀工不到位,急急火火地就切成为面条,下锅后即使不成为浆糊,吃起来也十分难以下咽。

  如果要做那种玉带面食用,擀出面皮要厚一些,薄如荷叶,擀到这种厚度后,只要将擀面杖从卷起的面皮中间抽出来,将面皮放置在案板中间,只见妈妈用手稍微用力,在面皮上按压一下,将它由圆筒变为长方体。无论菜刀是否锋利,妈妈拿起菜刀时,首先要将菜刀在水缸口的边缘去磨几下,或者拿起一只碗,用碗底去磨几下刀口,这样既可以让刀口更加锋利,又可以让刀口没有卷口现象,从而可以保证切出的面条不会粘结在一起,下锅后更不会相互纠缠不清。

  切玉带面,左手扶住面皮,并要随着目视而不断后移手指,其宽度一般在一公分左右,右手的刀也要起落利索,有致。看似轻盈却刀刀到案板面上。切完后,妈妈放下菜刀,然后用双手的十指,轻轻地夹起一段面皮,然后在准备好的簸箕上一抖拂,瞬间就是一根根韵味十足的玉带,飘落下去。这种面,特别是在锅里煮熟后,更是温润如玉,剔透若翡。

  做玉带面,往往是为了家人食用,一则省事,方便,快捷;二是玉带面比较厚重,压饿(土语:消化时间长);三是下锅后也不易溶化了,汤清面实。

  倘若家里来了客人,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去大小饭店和宾馆去大吃二喝。不要说家境贫困不允许,就是你有钱还得要找公社领导去披条子,最多也就四菜一汤一壶酒,菜也是家常菜,酒还是散装酒。要吃上那顿饭也要到下午一时多。每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总会尽家中所有准备一些菜外,就是要专心地去切一种叫做龙须面的面条,去款待客人。

  在当时,龙须面和玉带面的原料是一样的,主要区别是在功夫上。从和面开始加水时,就十分仔细,往往用一只崭新的竹篾做成的把子,去蘸水慢慢淋入面粉中,并不断地用手去抄拂面粉,使细小的面团尽可能不要黏在一起,意图是面浸水要均匀。在揣面时,更是用力去搓揉,要使面团达到一定的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