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一体化教学案范文(3)

时间:2021-08-31

第二课时

  内容: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无以”——致千里——至千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上”“下”——“跃”“驾”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而致千里——达到;无以至千里——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上”“下”——名词做状语

  “跃”“驾”——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决疑难

  5、学生翻译

  6、层次分析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

  8、先背诵本段,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 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

  2、探讨:和周围同学交流讨论——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他的“性恶”说有什么联系吗?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本文运用设喻论证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4、本文在句式上还使用了对举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三课时

  内容: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

  二、当场默写课文

  二、完成练习并检查纠正

  三、预习《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