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一体化教学案范文(2)

时间:2021-08-3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板块。学习这个单元,注意从经典中获得教益,学习思想观点的表达,学习朴素的文风,学习生动、清晰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劝学》。

二、检查预习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ou) 虽又(you) 槁(gǎo)暴(pu) 砺(li) 参(cān)省 (xǐng)乎己 知(zhi)明 跂(qi) 生(xing)非异也 跬(kuǐ) 骥(ji) 驽(nu) 锲(qie) 镂(lou) 螯(ao)

  (2)听写:

  登高博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三、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述又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和孟轲虽然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他在性善说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要通过后天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

四、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2、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劝学——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劝学——劝勉学习。劝,劝勉。《劝学》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比较长,本文选了前面的部分内容。

  已——停止

  于(1)——从

  于(2)——比

  于(3)——比

  有——又(通假字)

  暴——曝(通假字)

  日——每日,名词做状语

  四个“而”:而1,2却;而3并且;而4而且

  “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3、解决疑难

  4、学生练习翻译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

  6、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然后检查试背。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游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

  7、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8、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