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阅读理解答案(2)

时间:2021-08-31

  我向一位朋友提出这个问题,他不屑地说:“成语的意义,不断转移,不断发展。古人说的,今人用的,都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对此,我何尝不知。

  比如说,“与虎谋皮”,是指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利害关系有直接冲突的人,去商量某件事情,不可能成功。老虎那么凶,谋不了它的皮,那就“与狐谋皮”。《太平御览》引《符子》之言:“欲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太狡猾,不好逮,那就再改。郭沫若在《革命春秋》中说,我故意把“与虎谋皮”改了一下:“与兔谋皮”。今天有些人改得很凶狠:“与藏羚羊谋皮”。四川还有一个人更残暴:“与大熊猫谋皮”。问题不在“与虎谋皮”的本义与转义是什么,而在于今人就不能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更不能照着这个样子往下做。

  曾经带有积极意义的成语,只要字面上具有这类特征,发展到今天,也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煮鹤焚琴”,把鹤煮了吃,把琴当柴烧,是指糟踏美好事物。词的意义是积极的,是批评这种行为。但是,今人何必再用“煮鹤”的行为作载体呢?如同成语中有“食肉寝皮”,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到了文明时代,对敌人再恨,也不宜说这种话。这个成语在现代人的口头上,也就退出了,消失了。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唱词:“赏心亭上雪初融,煮鹤烧琴宴钜公。”这里的“煮鹤烧琴”,则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仅是指最热情地接待,高规格地宴请。孔尚任的时代,大概不知道熊猫更宝贵,否则,是不是要设“熊猫宴”呢?“煮鹤”,无论是烧琴,还是烧茅草,只要脑子里闪现这种形象,那就太可怕了。

  不是说要把这类成语从《成语词典》中抠掉。古人毕竟那样写过,今人也毕竟要看古书,要查出处,词典得照收不讳。我只是希望,今人使用这类成语的时候,应该斟酌一番,最好不再使用,不要让它们活在今人的笔头和口头。这类成语应该叫“陈语”,或叫“尘语”,抑或叫“沉语”,即将其视为:陈旧之语,尘封之语,沉积之语。让它们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尘封在古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