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时间:2021-08-31

  甲 关于教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篇章。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

  (一)《一段最古的长城》

  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第2段写到内蒙后,一路所见到的,却是今天塞外的富饶景象 黄沙白草和沃野良田的对照,反映历史的前进。“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这一句,自然而然地使人想到塞外经济的发展与内地农业技术传播的关系。这两段虽然只是旅途情况的一般描述,但隐含的意思,却与全文中心十分合拍。

  第二部分(第3—7段),详述内蒙西部地理条件的特点,对大青山一带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成为争夺焦点,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第3段写地理概貌,指出阴山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第4段以史传记载和地名本义为证,指出大青山一带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理想的苑囿。第5段以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触,进一步突出山南沃野的肥美,既充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烈歌颂之情,又流露出了对历史上民族纷争的深深遗憾。这段在生动的描写、抒情之中,巧妙地点出了“民族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并且表明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倾向。第6段,历史地分析了山南沃野杂文撩褡迳存的重要性。第7段,用递进复句承上启下,又运用条件、假设等一连串偏正复句,简明而充分地阐述了这片沃野为什么是必争之地,要言不烦,准确有力。

  这一部分在全文内容上是很重要的。因为深刻揭示出山南沃野是古代几个民族必争之地,下面写的赵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在这里就不言而喻了,而下一节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更充分的依据,并且使课文最后对和解政策的肯定更有力量:本来有必争的因素,却能在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下通过和解的方式改善关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第三部分(第8—9段),写赵长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规模以及它的遗址。

  第四部分(第10—12段),评论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这无疑是一件抗击入侵、巩固边防的伟大事业。而这样大的工程并没有造成人民的灾难,当然尤其值得称颂。因为衡量历史是非的基本标准,是看其在历史上有无进步作用,和对人民是否有利。如果全面地考察民族之间矛盾关系的处理,那么抗击侵略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民族之间还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更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争取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大前提下,抗击侵略和相互学习是并不矛盾的。赵武灵王对祖传旧俗勇于革新,对异民族文化不存偏见,特别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处在游牧时期,总的说,是落后的,而赵武灵王仍能力排众议,学习人家的长处,这种远见卓识,的确不同凡响。所以翦老把“胡服骑射”做为赵武灵王“更重要”的功绩,并在这一节最后连用反问、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给予肯定。

  这部分对赵武灵王的两件事的评论,清楚地反映了本文在处理民族关系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看法。既是全面的,又是有所侧重的。

  (二)《在大青山下》

  这一节,以访大青山下的古迹——汉代古堡和昭君坟墓为线索,追溯了西汉时期汉与匈奴关系的历史踪迹,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为了便于理解本节内容,我们先简略谈谈汉与匈奴斗争的始末。

  匈奴是远在殷周时期即活动在我国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西汉初年,它的武力空前强盛,使西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时西汉对匈奴采取的是忍让政策,多次被迫和亲。以后西汉经济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到汉武帝时便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讨伐战争。课文中所说,派徐自为出五原塞筑城,汉武帝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事。到汉宣帝时,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就完全改变了。匈奴内部发生了严重纷争,呼韩邪单(chán)于降汉,率领部众到五原塞,请求朝见,汉宣帝接见了他,并支持他平定了匈奴内乱,双方关系获得改善。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再次朝见,元帝以后宫良家女王嫱(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两家和亲。呼韩邪对此表示感激,上书请元帝完全撤掉边境上守备设施和驻防军队,要求由他代替汉朝防守阴山一带。郎中侯应则劝元帝不要接受这一请求。侯应指出,阴山以北城堡的驻军已经撤退了,现在才仅有候望的设置,仅能举火报警而已,提醒元帝勿忘“安不忘危”的道理。课文中所引的,是侯应这段劝谏之辞中的一小部分。元帝采纳了侯应的意见。谢绝了呼韩邪的请求,但充分肯定了他的善良用意,双方关系进一步改善。此后六七十年,匈奴与汉朝人杂居,并从游牧进而开始搞农业生产。北部边境呈现和平景象。到东汉时,鲜卑族在这一地区崛起,成为汉的劲敌,匈奴则一部分与汉联合,一部分遭到破灭。这以后,经过长时期民族间的相互融化,到公元四世纪,即西晋以后的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便融合到汉族之中了。

  《在大青山下》这一节谈到了汉代城堡和昭君坟墓,这两样古迹实际是汉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的产物。

  这一节共十四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写汉代城堡。

  第1段是总起的段落;第2段概述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分布情况,并据以推断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第3段引述史籍,讲述汉代在阴山以北筑城的情况;第4段谈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都是进一步印证第2段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因为“据考古报告”所知道的古城遗址,毕竟“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所以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就有必要引述历史典籍,做进一步说明。

  这几段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汉代城堡的分布,从而具体写出历史上这一地区民族斗争的浩大规模,是上一节第5段“风浪最大”这一提法的具体化,相互照应。而且这里在讲到元帝从阴山以北城堡撤军时,特别点明呼韩邪“款塞入朝”,这又是后文肯定和解政策,强调和解要以双方都有和解愿望为前提的张本。

  第5至7段,写作者这次访问所游览的两处古城遗址,具体写了两处古城的位置、规模和城内外发现的古物。

  第8至9段,在上面对古城做历史回顾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发表感想。作者对阴山一带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中间站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很高的估价,指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第二部分(第10—14段),写昭君墓。

  第10段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承接上文城堡的“废弃”,针脚细密,过渡自然,而且有抑有扬,态度鲜明。接着以两个并列的转折复句和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对为民族友好做出贡献的王昭君着力予以称颂。第11段记述青冢,着墨不多,但无限亲切的追怀之情跃然纸上。第12段进一步写关于昭君墓的见闻,记述简洁而有弦外之音:为什么堡垒竟被认做昭君的坟墓?这的确是耐人深思的。第13段,以紧扣上段见闻的议论,回答了问题,突出了人民对昭君的怀念。但究竟应当怎样理解人民的心愿,这是读者自然要提出的问题。第14段针对反对意见阐述建立民族间友好关系的观点,正是对人民的心愿做出的历史回答。

  这一部分,颂昭君,访青冢,寄深情,集中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问题。前面所写的长城和古堡,都是民族冲突的产物。这种冲突有着地理的、历史的必然原因,但化干戈为玉帛,毕竟更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意思在前边各部分已一再披露,结尾总收全文,使各层豁然贯通,十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

  (三)课文内容小结

  《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这两节合起来,中心意思大致可以概括如下:文章以访长城、古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的记述和评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西部地区民族矛盾的历史状况,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的主张,从而全面地、又有所侧重地阐发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加强民族团结,这是本文突出强调的基本思想。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翦伯赞同志在原文第六节结尾处是这样写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而“现在,悲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我们更愉快地和过去的悲剧时代诀别,以及更好地创造我们幸福的未来,回顾一下这个过去了的时代,不是没有益处的”。翦老的这些话,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翦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深刻的认识和美好的愿望,对内蒙地区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情况做了寓意深远的回顾。课文虽是节选,但这一基本主导思想,仍是十分突出的。

  《内蒙访古》这篇课文,内容深刻,考据精确,有着较强的历史科学的性质,但表达上却成功地采用了访古游记的形式,使读者时如漫游于膏原沃野之上,时又流连于废垒孤城之下;时如置身古远年代,目睹塞上烽烟,耳闻战马嘶鸣,时又站到时代高度,纵览历史得失,探索历史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