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课文分析(2)

时间:2021-08-31

二、写作特点

  第一,结构谨严,脉络分明。

  文章材料极其丰富,可谓琳琅满目。但却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经过精心选材、剪裁,严谨而自然地组织起来的。作者在内蒙西部见闻很多,但只选了长城、古堡和青冢三样古迹。有关这些古迹的事件沿革、残存文物、地理情况、历史人物,可说的也很多,但作者却对地理环境、赵武灵王、古城分布等有关情况用了较大篇幅详写,而对有些直接访问所见到的情况,如长城遗址,呼和浩特和包头附近的两处汉城遗址,反倒略写。这显然是根据中心需要,有意进行了剪裁。详写地理环境,突出民族间曾经存在必争的因素,详写古城分布,突出历史上民族间斗争的规模,这就使文章后面对和解政策的肯定更为有力。从而突出了本文的基本思想。赵武灵王值得称道的事也不少,比如他曾经化装成使者亲自到秦国去侦察动静,这在古代帝王中也是罕见的,但作者对这样的事只字不成,而“胡服骑射”这件事,虽然似乎也与长城并无直接关联,但作者为了要发挥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胡服骑射”一事就成了值得选用的材料,而且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给以评价。所有这些,都说明作者在材料上是精于取舍的。这是使文章结构谨严的基础。

  作者对材料的组织,也是十分细密的。这许多材料,有着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如大青山上的赵长城与山下的古堡、青冢,有空间上的关系;赵国的长城与汉代的古堡、青冢,又有着时间上的先后;地理形势与筑城建堡,则有事理上的关联;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法,又是矛盾的统一;汉古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两种政策,在作者心目中则又有抑有扬,等等。作者正是牢牢掌握住如此复杂材料的多方面内在联系,以访古为线索,围绕中心做出恰当安排,因而材料虽多但脉络分明,层次井然而又不露斧凿痕迹。本文的结构布局,对于学生写作比较复杂的夹叙夹议文章,的确是很有启发的。

  第二,语言简洁,富有文采。

  本文的语言,简洁流畅,从容不迫,但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作者善于把逼真的描写和意味深长的抒情穿插在记叙、议论之中。比如《一段最古的长城》的第5段,对大青山南麓那片沃野的眺望,《在大青山下》写到昭君墓时的怀古深情,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再如,在关于赵武灵王和王昭君的评论中,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都有力地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但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却又绝非是单纯为了追求文采,而是完全为文章所要强调的基本思想服务的,正象古人所说的,“开千枝花,一本所系”(清代袁牧《续诗品》)。本文语言上的这些巧妙变化,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鲜明。使人读起来,不因为文章长、知识多,而感到枯燥,反倒有从容自然,酣畅淋漓之感。

  第三,引述史料灵活,叙议结合紧密。

  本文大量引述有关史料,印证作者的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说服力。而在引述的方法上,作者也是很具匠心的。如文中引用《汉书匈奴传》凡四处,都出自侯应谏元帝那段话,但作者分在四处引用,而且引述办法各不相同。有的先交代,再说明,还要加注脚,如《在大青山下》第3段的引用。有的则只注出处,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3、4段的引用。有的却不注出处,如“匈奴失阴山后,过之未尝不哭也”这一句。这些灵活变化,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倘若把这几处引用的方法任意调换,就会使引用的材料和所要谈的看法脱节,或者造成语言上的罗嗦累赘。这类表达上的具体问题,虽然很细微,但对于学生学习夹叙夹议,也很有实际意义。

乙 关于教法

  怎样在既定的课时以内,使一篇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这是我们研究一篇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出发点。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熟悉教材的特点和了解学生的情况。

  《内蒙访古》这篇教材,有两方面特点。第一,它具有某种历史科学的性质,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较多。第二,文章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复杂,但却通过访古游记的形式,轻松自如地表达出来。文章选材谨严、布局周密、语言简洁、意味深长而含蓄。具备这样两方面特点的文章,学生是不太熟悉的。

  针对学生见闻不广和阅读分析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把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作为《内蒙访古》一课的教学目的。当然,这是一种偏重于提高学生“读”的能力的考虑。如果把学习夹叙夹议,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学习某些句式的运用等等,作为教学目的,也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也完全符合《内蒙访古》的某些特点。但课时毕竟有限,面面俱到既不可能,就不如突出重点。所以,就课本而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觉得,把介绍有关而必要的史地知识和进行一些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训练当做教学重点,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有关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

  语文课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就经常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这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识讲得太多,训练太少,长此以往,又会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有不利影响。所以,讲授知识和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读写训练,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就成为语文课上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内蒙访古》一文的教学,首当其冲,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内蒙访古》中涉及到的地理形式、时件、沿革、历史人物,文物古迹等等知识性问题,都不应忽略,否则学生理解课文就会遇到障碍。但如敝开来讲,又会挤掉阅读训练的时间。因此在有关知识的处理上,我想到三种办法。

  (一)有关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在黑板上画出简图的办法。

  为了使学生不至于被课文中所提到的那许多山川城镇的名称搞得眼花缭乱,可以在讲课时,按作者游览的踪迹,画一副简明地图。首先应标明,出居庸关,经张家口、过大同、进入内蒙、到集宁、向西到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一条作者进入内蒙西部的路线。还应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一线以北,标出“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大青山和它西部的乌拉山、狼山;标出黄河的大概位置;标出河套以及鄂尔多斯的位置。其他地名则不一定全都标出。有了这样一副简图,学生就可以对文章写作上的空间线索获得直观的印象,对赵长城和汉王朝三道防线的位置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从而对西汉以前内蒙西部民族纷争的历史情况和地理上的原因,也就有可能理解得比较清楚。课上画这样一副简图,随讲随画,所需不过三、五分钟,但学生在阅读上得到的益处,却可能是三、五十分钟也未必能得到的。

  关于鄂尔多斯,需要做点补充说明。《一段最古的长城》一节第7段说到“鄂尔多斯沙漠”,在《大青山下》第2段说到“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文中两处提到这个名称。鄂尔多斯原是明朝时蒙古的一个部族,这个部族活动的地方,通常也就称之为鄂尔多斯,即现在内蒙伊克昭盟一带。所谓“鄂尔多斯沙漠”,是“鄂尔多斯的沙漠”的意思,这片沙漠在现行地图上伊克昭盟南部,即毛乌素沙漠。鄂尔多斯并非沙漠的名称。

  (二)有些知识性内容,书上没做详细注解,可以补充印出,提前发给学生,或先抄在黑板上,作为学生预习时的自学参考。

  比如:苑囿,是放牧,狩猎的场所;胡服,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革带皮靴,窄衣袖,衣襟在左;绳纹陶片,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出纹饰的陶器的残片;瓦当,是简状屋瓦顶端的专称,秦汉瓦当多刻“千秋万岁”之类的吉祥文字,现在所见瓦当一般是用各种花纹图案做装饰;青冢,是因传说塞外草白,而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故名青冢,又有的说昭君墓上无草木,远望呈深青色,所以叫青冢;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是汉朝派徐自为出五原塞的意思,光禄是官名;城障列亭,是指山中驻军队的小城和候望的设施;候望,是侦察、伺望的意思。

  这些知识性问题,做出注解,课上就不必费很多时间细讲,否则连老师讲带学生记,费时相当不少。

  (三)有些比较复杂的知识,如长城、汉与匈奴的关系,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昭君出塞和《内蒙访古》原文有关内容简介等等,如不便补充做注,则可以在课文分析的过程当中简要介绍。

  对有关的知识性问题做这样一些分别的处理,既可以解决课文阅读当中的障碍,又可以避免因讲解过于细碎而费时过多,从而使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有较为充分的时间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