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沁园春长沙》的课程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用文本的话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古代诗人往往伤春悲秋,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难点)

  结合背景,理解“怅、问”的情感: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概括的?(峥嵘为概括,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指点等等为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