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