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的凄婉格调(2)

时间:2021-08-31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也影响秦观词的"凄婉"词风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病,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并用"过尽飞鸿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首词中,词人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上阙开首"锦帐重重"有种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展现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的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