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的凄婉格调

时间:2021-08-31

  词这种文学体裁到了两宋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词承晚唐五代的文风已形成的绮靡婉约之风,当时人们习惯于用它来写艳情,词的地位是不及诗的。自古"诗以言志",诗歌承担了较多的政治色彩,面目正统,严肃,而词还刚刚发展,还未背负过多的意义,不妨轻松一点,随便一点,这就在词风方面给了宋代文人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利于开创新的风格。另一方面,晚唐五代词人所写内容多局限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这可为宋代词人留出其他角度抒写性情,况且在诗歌的古近体方面,唐代诗人已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要在诗方面有所突破就很难了。这些为宋代词人在词的领域开拓创新创造了条件。

  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在唐代诗人用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表现出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中有"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栖鸦意象常给人无所归依之感,"无奈"写出词人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而"归心"是随着流水到天涯的,给人一种没有根基的飘泊感受,有一种总在心头莹绕不去的凄凉。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中出现"雾""月""杜鹃""斜阳""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流"等动词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其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最为传神,"恨"之绵长沉重,一个"砌"字准确地刻画出来,作者在词中伤别念离慨平生,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及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秦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