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秦观最后的栖身地(2)

时间:2021-08-31

  秦观灵柩

  迁葬地在惠山二茅峰间

  无锡惠山有三峰,按其高度递增,分别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二茅峰海拔300余米,峰间秦观墓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墓周围有石砌罗城(无锡语,意“围墙”)。墓后耸立多株松柏,上有紫藤缠绕,覆盖成林。墓前有清嘉庆十年(1805)后裔秦瀛修墓时重立的青石墓碑。碑约高1.4米,宽七八十厘米,厚二三十厘米;正面镌刻着依稀可辨的楷书“秦龙图墓”四个大字(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秦观被追赠直龙图阁学士)。原有墓园,其中建有祠堂和碑亭,碑上刻有追赠的诏书。亭中立有诗石,上刻黄庭坚《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赞秦观诗句:“东南淮海惟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墓前原有甬道、翁仲等,惜与祠堂、碑亭、诗石皆久已不存;墓后一泓直径近2米的清泉,汇聚山间泉水,据史料载,一年四季未曾干涸。墓区近太湖,原可眺望万顷烟波。

  秦观墓已经无锡市人民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修缮。1982年,秦观34代裔孙美籍华人秦家聪(时任亚洲《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驻北京记者)陪同其姐秦家德去无锡寻根。《无锡日报》于次年春转载了他同年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登无锡惠山寻祖终偿宿愿》。据有关资料,1984年无锡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为坟堆修葺砌石,复重建墓园,园墙东西相距20米,呈椭圆形;无锡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园中建立了“秦观墓”的文物保护标示碑,在山林中开辟了墓道,与爬山大道相通(见吴新雷《游“秦园”访秦观墓》,载《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五期)。二茅峰顶有无锡市20世纪60年代修建、80年代重建的一座电视发射塔,1987年后从峰顶到山脚又修建了索道缆车。秦观第34代裔孙无锡籍人士秦绍樛(原先后任仪征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总务处主任,工会主席,现已退休)曾于1985年8月随父秦志汾(时年72岁,1994年谢世)从惠山二茅峰北端拾级而上,登上峰顶,然后向南沿小道而下,约行200米山路即找到先祖秦观墓地。墓地在现缆车道(沿山下方向行)的左侧。而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淮海集笺注》(2000年重印),笺注者徐培均先生在该书第1752页写到,1985年清明后其访秦观墓,“于惠山二茅峰南麓得之,距主峰电视塔200余公尺,有碑题作"秦龙图墓",久经风雨剥蚀,字迹漫漶,依稀可辨。墓地隐于荒山蔓草中,现已由无锡市以不等边石块砌成馒头形坟墓,围以缭墙。”(按:不知何故,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秦观词年表》中,撰者徐培均先生却未能对秦观“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之误予以更正。)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秦观33代裔孙、著名书法家、学者秦子卿先生建议,无锡市政府已在惠山二茅峰南麓修筑盘山公路直达峰间秦观墓。秦子卿先生曾与秦绍樛先父秦志汾先生共同倡修《秦氏家谱》(1985年成,秦子卿作序)。另据《无锡史志》载,2002年10月10日,无锡秦氏后裔秦乐山、秦文淦、秦琴珍、秦基、秦志豪等十余人,与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史志》执行主编吴佳佳等登上惠山二茅峰,并在秦观墓地合影留念。2005年8月初,安家仪征的秦绍樛同志返无锡,复登二茅峰,由盘山公路沿石级至峰间瞻仰先祖秦观墓。于墓碑约20米处已竖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秦观事迹简介”两块标牌。

  二茅峰下,惠山东麓,有明代秦观后裔所建著名园林寄畅园,为今锡惠公园内一座历史悠久、别具风格的古典园林。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观第17代裔孙秦金,于正德年间(1506——1521),始购元惠山寺的“南隐房”、“沤寓房”两所僧舍,改建成别墅园林,取名“凤谷行窝”。后其族侄孙、官至湖广按察使的秦梁整修此园,改名“凤谷山庄”。秦梁侄、秦观20代孙秦燿,官至湖广巡抚,万历十九年(1591)因开仓赈济灾民蒙冤革职。去官家居时,对园林全面改造,历七年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园造景点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知鱼槛、涵碧亭等20处,并效古人追求隐逸之趣,聊抒抑郁,取王羲之“寄畅山水之情”句,而改“凤谷山庄”为“寄畅园”,遂延称至今。斯园又在清初顺治、中期乾隆年间先后改扩建、全面整修。顺治十四年(1657),秦观第23代和第24代孙、秦燿的曾孙秦德藻、玄孙秦松龄父子,慕名造园艺术家张涟(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等误为“张链”)的技艺,特聘请其全面设计,且由其侄张鉽施工改建寄畅园,将原有布局重新作了安排,存精删芜,全面改造;巧叠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添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若干景点,使园景更趋幽美。康熙、乾隆祖孙二帝六次南巡均驻跸或游览该园,写下不少翰墨诗章,先后题留“山色溪光”、“玉戛金枞”匾额。乾隆帝还“喜其幽致,携图以归”,在颐和园内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后于嘉庆帝时改名为“谐趣园”,至今两园一南一北,互为辉映。现今寄畅园园林布局仍以清时改建后的原貌为基础。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是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四时,来名园和峰间秦观墓游览、瞻仰者络绎不绝。秦观若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于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