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三、合作探究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是什么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6.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7."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1)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8.课文前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篇首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