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琵琶行》教学后记(2)

时间:2021-08-31

  一个学生说:按人之常情推论,一个有抱负有正义感的人被排斥打击后,不太可能满不在乎,他应该象屈原那样忧愤才合乎情理。此说法得到许多同学赞同。但是另有同学发言了:我认为白居易刚开始也是忧愤不平的,或许他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强(笑声),比屈原强吧,之后就恬然自安了。因此我认为这两个例题都是真的,他没有必要说假话。讨论到此,这个问题已较为清楚,我也很受启发,觉得该小结了。我说:几个同学的意见都很有道理,都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白居易被贬官之初的确应该是忧愤不平的,这一点有诗句为证。之后就随遇而安了,或者不排除他有些消沉麻木吧。碰到琵琶女后,欣赏了演奏的美妙音乐,了解她如今悲凉的身世,才又勾起了作者的忧愤悲伤的情绪,产生了迁谪意,也很合乎情理。

  第2、3两个问题,应该属于当时的一些风俗习惯,我问大家:曾经有过一些歌星到珠海来开演唱会,比如刘德华、刘欢等。珠海也有许多追星族,他们是怎样追星的呢?大家七嘴八舌请歌星签名。给歌星献花。我说:对了。我们今天是献花,唐代的红绡我想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鲜花,以及象藏族蒙族人献的哈达之类。而给琵琶女的报酬应该是另外的,就象今天我们去参加歌星的演唱会要另外买票一样吧。写钿头银篦击节碎主要是突出当时生活的奢华。有个同学说:老师,我觉得写钿头银篦击节碎,也有通过写听者的忘形,来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的用意。这个补充非常好,我给予了肯定。(本文写好后,有老师跟我商榷,认为红绡即缠头,应该就是给歌女的报酬,因为《卖炭翁》里也有: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可见唐人有用红绡做等价物的做法。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卖炭翁》注6半匹: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琵琶行》对缠头的注解又说:当时风俗,歌舞妓演奏完毕,以绫帛之类为赠,叫做缠头彩。这赠是否就算报酬?仍有待方家指教。)  第4个问题,琵琶女为什么睡觉也不卸妆?我问:人们一般什么时候化妆打扮呢?有男同学说:我们从来不化妆,请女同学回答。一位同学发言说:打扮化妆一般应该是早上起床后,琵琶女睡觉不卸妆,应该是她等丈夫回家,等到很晚,不知不觉睡着了,半夜醒来很伤心,才是梦啼妆泪红阑干。我说:分析得很好,也许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只要想象合理,合乎人之常情就行。

  总之,任何教育都在有意无意地培养着某种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维训练史。(见李元授主编《思维训练》P8,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而阅读思维训练只要抓住了一些问题为切入点,启发学生从人之常情出发去解读,便能找到合情合理的答案,从而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察今》里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说到底,还是个知识面的问题,要先有一定的知,知近、知今、知所见,才能展开联想。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多多积累世事人情的知识,丰富的知识积累肯定有助于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