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经》学和欧阳修研究开拓新局面(2)

时间:2021-08-31

  一、方法:思想史与学术史、效果史相结合

  在现代学术研究体系中,一般而言,思想史与学术史、效果史各具特点,关注问题也往往不同,但又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视域。如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所论,“在思想史中含有一定的学术史的内容,同样在学术史中也含有一定思想史的素材”(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以融通或参照学术史、效果史作为研究方法和原则,有助于推进和深化思想史研究。作为思想史著述,陈著广泛采用了该研究方法。一方面,注重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结合,注重在《诗经》学史中揭示《诗本义》的思想特色和学术特点;另一方面,注重在《诗本义》阐释史中揭示因不同历史境遇而形成的理解效果和诠释方法。

  就前者而言,如作者所论“从汉宋《诗经》学转变视角中确立评价《诗本义》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意义。其价值不仅表现在继承、整理、评判已有汉唐《诗经》学研究成果上,而且表现为为新的经解开辟道路,在解经的本末观念和载道(道论)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解经方法”(271页)。事实上,陈著的揭示是十分充分的,无论是考察欧阳修经学观念及其同调,“诗本末”观念与王肃、王通的学术思想因缘;还是考察《诗本义》和三家《诗》的学术渊源等,都无不试图将思想考察融入学术史的脉络中,在这种意义上,陈著是一部有机的“思想学术”著述。

  就后者而言,则是在学术史、思想史融会的基础上进行效果史研究。学术史、思想史面对的是历史层面的叙述和重构,而效果史则深入揭示思想的内核和特质,这无疑符合伽达默尔所阐发的历史或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是现时实现的效果历史。作者试图通过引入效果历史观强调理解及其主体始终存在于历史进程中,重视《诗本义》在接受视域中的融合及其蕴涵的多维阐释,尝试撰写了“《诗本义》效果史”一章,既有助于揭示两宋及其后《诗本义》接受史状况,又通过接受效果给予《诗本义》更为准确的价值定位。陈著始终将《诗本义》的接受史、效果史置于汉宋学术、今古文之争等学术嬗变的过程中,尤其是阐述《诗本义》“独特的解经观念与载道论,承接中唐《春秋》新学‘本诸人情’‘横断礼义’的思想,将唐宋新经学思潮和古文复兴运动融为一个整体,在生机勃勃的动态发展中呈现了《诗经》学合逻辑与合历史的辩证统一”(270页)。因此,陈著也是一部“思想效果”著述,展现了《诗本义》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发展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