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檀香刑》的语言特色

时间:2021-08-31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打造出来的一部长篇力作。初版于2001年,被誉为当代汉语文学中“真正民族化的小说”。作者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背景,通过讲述泼辣又深情的女性眉娘与其亲爹、干爹、公爹三个男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复杂关系,尽情地抒写了清朝末年“高密东北乡”发生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缠绵悱恻的感人爱情,一曲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猫腔。

  《檀香刑》所写的三个主要人物孙眉娘的公爹赵甲、干爹(实为情人)县令钱丁、亲爹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出民族性格中某些内在的素质,莫言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对此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刑罚从理论上说是对于犯罪的惩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已超出了刑罚的意义,而演变成为一种人类同类间特殊的杀戮和折磨,一种以同类的痛苦和恐惧为欣赏对象的游戏。这实在是文化自身的一种异化。刽子手赵甲是这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原是刑部狱押司里在册的刽子手,把杀人的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他阴鸷、冷酷、老到,深得慈禧太后、袁世凯等人的赏识。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专制社会中,外儒内法,刑罚文化更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

  中国的显文化是儒家的政治、伦理理想,但是它同实际为官之道的矛盾,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中国传统官吏们的怪圈。高密县令钱丁,很显然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他有治国平天下的高尚理想。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中国显文化和隐文化之间存在的反差,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矛盾性。事实上,在封建社会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钱丁的最后之死,说他以身殉职也好,以身殉国也好,事实上他只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殉葬品。他的悲剧下场,是那个时代良心尚存的正直官吏不可避免的下场,要么违背自己的政治理念,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要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为统治者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