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赏析(2)

时间:2021-08-31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小说?是否有些故弄玄虚?我以为读者发此疑问是合情合理的。但要回答这问题却比较困难,因为很难用简单的几句 话说清。首先,这篇小说所蕴藏的涵义似乎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农村题材小说有很大不同。虽然它也写了贫穷落后的农村状况,也写了农村生活的“阴暗面”,还有农 民做为小生产者的种种心理,他们的狭隘、愚昧、纯朴、善良等等。但是,我们越仔细解读小说,就越相信这些都不是作品的主旨;作者无意于使自己作品的主题拘 束于社会学范围之内,这大概正是使许多读者困惑的原因所在。许多年来,不仅文艺作品对生活的表现形成一定的模式,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似乎也形成了一定的 模式。其实,倘若我们有意不象通常那样到《透明的红萝卜》中寻找我们所习惯的主题,这篇作品的解读相反会比较容易。关键是对小说主人公——黑孩的理解。从 表面的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倔犟顽强、饱受困苦的农村孩子,他的性格和命运中都有一种悲剧色彩,令人同情,读者也许会通过他思索很多的 东西。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这思索就会与类似小说中类似这样的形象所引起的思索大同小异。然而,正是渗透于这个形象的那些童话式的非现实因素,使我们对黑 孩的理解有可能进入到更深的层次。黑孩形象中的非现实色彩,使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抽象和象征。这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一种抽象和象征有些类 似。只不过孙悟空是人们在专制压迫和长期压抑下所形成的那种造反情绪和愿望的抽象、象征。而黑孩却是中国农民那种能够在任何严酷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发展的无 限的生命力的抽象和象征。无论黑孩那种超自然的、神秘的承受苦难和忍耐痛苦的能力,无论黑孩那在刚刚能活下去的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那么多幻想,仍能顽强地 去追求的炽烈感情,我们都不能把它们只看做是人物性格,而是应当做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反思。其中有他的热爱、理解和信任,也有忧虑、怀疑和批评。